一九三零年五月一日,寻乌县城沉浸在一片前所未有的节日气氛里。城里的工人和手工业者们,第一次以主人的身份,走上街头,庆祝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国际劳动节。革命委员会组织了盛大的游行集会,人们敲锣打鼓,舞着简陋的纸龙,高喊着“劳工神圣”“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刚刚分到田地的农民们也从西乡八里赶来,挑着自家产的蔬菜瓜果,前来慰问红军。朱卫国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洋溢着朴素喜悦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暖流。这就是革命的意义,这就是他们浴血奋战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节日的欢庆气氛并没有持续太久。下午,一名风尘仆仆的侦察排长从粤北赶回,带来了一份火烧眉毛的紧急情报。
“报告党代表、纵队长!”那名排长顾不上喝一口水,声音嘶啞地说道,“粤军第十一师郭石的部队,己经集结完毕,其先头一个旅,在师参谋长曾国光带领下,正沿着平远至寻乌的公路,向我们逼近!另外,安远、会昌、平远三县的靖卫团,纠集了大概两千多人,由寻乌本地的大地主刘维周串联指挥,从东面压了过来。敌人东西对进,看样子是想把我们一网打尽!”
情报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城里的节日火焰。指挥部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墙上的军事地图,此刻显得格外沉重。纵队长走到地图前,用红蓝铅笔重重地标出了敌人的进攻路线,两条粗壮的红色箭头,像两只巨兽的铁钳,死死地钳向寻乌这片新生的红色区域。
“来得好快!”纵队长的拳头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着,眼神里非但没有畏惧,反而燃烧起一股兴奋的火焰,“敌人以为我们是软柿子,想来捏一下。正好,我们的战士们休整了半个多月,手都痒了。正好拿他们来练练兵!”
朱卫国的心情却远比纵队长沉重。他知道,这一仗,关系到寻乌根据地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前委开辟赣南根据地的整个战略布局,绝不能有丝毫的轻敌和闪失。他沉声说:“敌我兵力对比悬殊,粤军一个旅加上靖卫团,总兵力超过六千人,武器装备也比我们好得多。硬碰硬,我们会吃大亏。看来,只能按照前委的既定方针,跟他们打一场‘蘑菇战’了。”
当晚,纵队党委会和寻乌县革命委员会联席会议紧急召开。会上,朱卫国和纵队长正式传达了前委“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作战方针,并部署了具体的行动计划——主力部队撤出县城,在山区设伏;地方武装和群众,则对全县进行彻底的“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一根草料。
这个计划,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炸弹,激起了轩然大波。
“什么?要我们主动放弃县城?”新成立的寻乌独立营营长,一个刚从农会主席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第一个站了起来,激动地满脸通红,“党代表,我们才刚刚把刮民党的旗子拔掉,把红旗插上去,现在又要我们自己把它降下来?城里的老百姓会怎么想?他们会以为我们红军怕了,要把他们丢下不管了!”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片附和之声。革命委员会的委员们也纷纷表示不解。那位曾经的绸布店老板,此刻也顾不上商人的谨慎,焦急地说:“朱代表,我们刚刚颁布安民告示,好不容易稳住了市场和人心。现在我们一走,敌人进城,还不知道要怎么报复那些支持我们的商户和百姓,这个损失太大了!”
会场里议论纷纷,充满了焦虑和抵触的情绪。朱卫国静静地听着,他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放弃自己亲手打下的胜利果实,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上的巨大折磨。
等会场稍微安静下来,他才站起身,目光沉稳地扫过每一个人。他没有讲那些高深的大道理,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问道:“同志们,乡亲们,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红军打仗,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占领几座城池,当官做老爷吗?”
他自己回答道:“不是!我们是为了消灭敌人,是为了保卫我们千千万万穷苦人翻身解放的成果!现在,敌人比我们强大,他们要来攻我们的城,就像一头疯牛要撞一堵墙。我们是应该站在墙前面,跟它硬顶,被它撞得头破血流呢?还是应该先把墙让开,等它撞了个空,自己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们再从旁边拿起刀来,捅它的心脏?”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寻乌周边连绵的群山:“这里,就是我们的刀!寻乌的山,寻乌的水,寻乌的人民,就是我们最好的武器!我们把县城暂时让给他们,不是害怕,而是要把他们引进口袋里来打!一座空城,换掉他几千有生力量,同志们,这个买卖,划算不划算?”
他的比喻通俗易懂,会场里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他又接着说:“至于老百姓的安全,我们绝不会不管。从明天开始,我们组织大家向山区转移,把粮食、财物都带走。敌人进了一座空城,找不到吃的,找不到人,他们待不了几天就得滚蛋!我们红军的主力,就在山里保护着大家。请大家相信我们,暂时地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红旗降下去了,我们还会亲手把它升起来,而且要让它升得更高,更红!”
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入情入理,终于打消了大多数人的顾虑。会议最终通过了决议。一场史无前例的“寻乌大转移”,就此拉开序幕。
接下来的几天,寻乌成了一座不眠之城。在朱卫国和刘兴的统一指挥下,整个根据地都动员了起来。革命委员会的干部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组织群众有序地向城外的山区撤离。城里的物资,大到兵工厂的机器,小到一针一线,都被打包运走。朱卫国亲自监督着粮食和盐巴的转移,这是根据地的命脉,绝不能落入敌人之手。
警卫员老黄带着一个班的战士,负责押送最后一批食盐。路上,他看到一个老婆婆因为走不动路,抱着一个盐罐子坐在路边哭。老黄二话不说,背起老婆婆,让另一个战士扛起盐罐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深山走去。他对老婆婆说:“大娘,别怕。只要我们红军在,盐会有的,家也会有的。”
李文林的宣传队则留到了最后。他们在城里的墙壁上,用石灰水刷上了各种真真假假的标语。“欢迎郭旅长进城指导!”“打倒红军,迎接王师!”这些标语迷惑着敌人,也像一根根刺,扎在战士们的心里。撤离前,李文林亲手在县政府的门楼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五月七日,红一纵队主力及最后一批群众安全撤入山区。寻乌,这座曾经喧嚣的城市,彻底变成了一座死寂的空城。
两天后,粤军和靖卫团终于东西对进,兵临城下。经过一番试探性的炮击,他们小心翼翼地开进了这座不设防的城市。最初的胜利喜悦,很快就被一种诡异的气氛所取代。城里空无一人,店铺关门闭户,家家户户连口剩饭都没有留下。敌人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粤军旅长曾国光气得在临时指挥部里大发雷霆:“共匪狡猾!传我命令,分兵出城,给我搜!我就不信,他们能飞到天上去!”
他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早己通过山顶上的观察哨,看得一清二楚。一张由红军和人民共同编织的大网,正在缓缓收紧。
真正的战斗,在寻乌的崇山峻岭间率先打响了。刘兴领导的各乡赤卫队,和红军主力派出的游击小组,成了敌人的噩梦。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
老黄也带着一个战斗小组,领受了破坏敌人后方补给线的任务。他们像幽灵一样出没在敌人行军的必经之路上。白天,他们躲在密林里,用冷枪射杀敌人的军官和传令兵;夜晚,他们就摸到敌人的宿营地,投几个手榴弹就跑。他们还在山路上埋设了用楠竹和黑火药制作的“竹筒炮”,在狭窄的隘口布置了大量的滚石檑木。
粤军的士兵们被折磨得几近崩溃。他们走在路上,不知道哪里会射来一颗冷枪,不知道脚下会不会踩响一颗地雷。连晚上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睛。他们的给养越来越困难,许多士兵因为吃不上盐,浑身浮肿,失去了战斗力。而靖卫团那些乌合之众,更是军心涣散,还没见到红军主力,就己经有不少人开了小差。
敌人被骚扰了整整三天,士气低落,人困马乏。纵队长和朱卫国通过汇总各方情报,判断出敌人己经到了焦躁和疲惫的临界点,收网的时机到了。
五月十二日,纵队长命令一个营的兵力,故意在寻乌城南十五里的罗塘地区暴露行踪,并与敌人的搜剿部队一触即溃,佯装向东面的山区败退。
驻扎在城里的粤军主力团团长,急于邀功,果然中计。他未经请示旅长曾国光,便亲率全团一千五百多人,倾巢而出,紧紧咬住了那支“败退”的红军部队,一头扎进了罗塘的口袋阵。
罗塘,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河谷,两边都是陡峭的高山,树木茂密,是天然的伏击战场。红一纵队的主力,早就在这里的山林里潜伏了两天两夜。
当粤军主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纵队长在山顶的指挥所里,狠狠地将手中的红旗一挥!
“打!”
刹那间,埋伏在两边山上的红军部队,同时开火。密集的步枪、机枪子弹,像暴雨般泼向谷底的粤军。无数的手榴弹拖着青烟,在敌群中爆炸开来,血肉横飞。
粤军的士兵被打得措手不及,瞬间乱了阵脚。他们想抢占有利地形还击,但两边的山上都是红军的交叉火力,根本抬不起头。他们想后退,却发现退路己经被一个营的红军死死堵住。
战斗进入了最惨烈的阶段。纵队长亲自端着一挺机枪,在阵地上向敌人猛烈扫射。朱卫国则在阵地后方来回奔走,他不是军事指挥员,但他的存在,就是一面旗帜。
“同志们!为死去的工农兄弟报仇啊!”
“守住阵地!保卫苏区!”
他的声音嘶哑,但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每一个战士。
寻乌独立营,这支刚刚组建起来的新部队,被安排在了正面阻击的任务。这些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第一次面对如此血腥的场面,起初有些慌乱。但当他们看到身边的战友倒下,看到敌人狰狞的面孔时,一种保卫家乡、保卫土地的血性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跟他们拼了!”独立营营长大吼一声,第一个从掩体里跳了出去,端着刺刀冲向了敌人。
全营的战士们,呐喊着冲了下去。他们用刺刀,用枪托,用石头,甚至用牙齿,和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鲜血染红了罗塘的河水。
战斗从中午一首持续到黄昏。夕阳的余晖将整个山谷映成了一片血色。被围的粤军主力团,在红军的反复冲击下,终于全线崩溃。团长被当场击毙,残余的士兵西散奔逃。
城里的曾国光和东面的靖衛团,得到主力被歼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自知己陷入重围。他们不敢恋战,连夜放弃了寻乌县城,仓皇向来路撤退。
红军主力并没有急于收复县城,而是立刻转入追击。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又在敌人的退路上歼灭了大量掉队的散兵。
五月十五日,当朱卫国和纵队长重新踏上罗塘的战场时,战斗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山谷里,到处都是敌我双方的尸体和损毁的武器。战士们正在默默地打扫着战场,将牺牲战友的遗体,小心翼翼地收殓起来。
朱卫国在一个小山坡上,看到了寻乌独立营的阵地。阵地前,躺着上百具敌人的尸体,也躺着几十具年轻的红军战士的遗体。他们大多还保持着冲锋的姿态,手里紧紧攥着武器。他们的脸上还带着稚气,但表情却无比的坚毅。
纵队长走到他身边,脱下军帽,向这些牺牲的战士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卫国,我们胜利了。但是……代价太大了。这些寻乌的好子弟……”
朱卫国的眼眶也了。他扶起一具年轻战士的身体,轻轻地为他合上双眼。他认识这个战士,就在半个月前,他还亲手为他戴上了大红花。
他站起身,望着被血染红的土地,声音沉重而坚定地说:“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这一仗,我们不仅打垮了敌人的‘会剿’,更重要的是,我们用鲜血和生命,向寻乌的人民证明了,我们红军,是能够保卫他们、值得他们信赖的军队。从今天起,这片土地,才真正和我们血脉相连。寻乌根据地,才算是在这血火之中,真正地扎下了根。”
远处的山峦沉默不语,夕阳如血。一面残破的红旗,在阵地的最高处,迎着晚风,顽强地飘扬着。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