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五章:道在瓦甓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老宅修仙:苟在禁地当守护 http://www.220book.com/book/X5AV/ 章节无错乱精修!
 

霜降过后,天光山层林尽染,老宅在五彩斑斓的山色中显得格外古朴。连日秋雨让东北角的厢房渗水严重,墙皮剥落,梁柱受潮,柳风决定趁天晴好生修缮。消息不胫而走,还没等他去请工匠,西邻八舍己经自发前来帮忙。

这日清晨,晨雾还未散尽,泥瓦匠陈师傅就带着两个徒弟推着板车来了。车轮轧过湿滑的青石板,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惊起了梧桐树上的雀鸟。

"柳先生,早啊!"陈师傅洪亮的嗓音在院子里回荡,"这些青瓦是我特意去三十里外的老窑取的,跟您这宅子原来的瓦是同一批烧制,您摸摸这质地。"

柳风伸手抚过板车上的青瓦,瓦片冰凉坚实,表面有细微的凹凸,那是手工制作的痕迹。"辛苦陈师傅了。"他递过一壶温好的黄酒,"先暖暖身子。"

陈师傅也不推辞,接过酒壶仰头饮了一大口,满足地哈出一团白气:"能给柳先生修房子,是我们的造化。您这宅子可不一般,每一片瓦都透着灵气呢!"

说话间,铁匠铺的张师傅扛着新打的工具来了,教书先生李慕白领着五六个年轻力壮的学生到了,连青云观的玄明道长都派了两位道童前来相助。小小的院落顿时热闹起来,工具碰撞声、互相问候声、搬运物料的脚步声交织成一首生动的晨曲。

陈师傅不愧是修老房子的行家,他先不急着动工,而是带着众人在厢房内外仔细勘察。他用小锤轻敲墙面,俯身查看地基,又爬上梯子检查屋顶,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老匠人的沉稳。

"问题在这儿。"陈师傅指着墙脚一道不起眼的裂缝,"老房子如老人,治病要治根。这裂缝看似在墙,实则地基有所沉降。若只补墙面,来年还要再裂。"

柳风蹲下身,手指轻触裂缝:"治标不如治本,这是万物一理。只是要动地基,工程就大了。"

"不大不大。"陈师傅胸有成竹,"咱们人多力量大。先支好梁柱,再把地基夯实,保准这房子还能再立一百年!"

修缮工作就此开始。陈师傅坐镇指挥,年轻人负责搬运物料,张师傅现场修理工具,李慕白则带着学生记录修缮过程,说是要作为"实务课"的教材。两位道童手脚麻利,帮着和泥递瓦,一点也不比旁人逊色。

柳风在灶房和工地间穿梭,大锅里熬着驱寒的姜茶,蒸笼里热着刚出笼的馒头。炊烟袅袅,与工地上扬起的尘土混合成独特的气息,那是生活与劳作的味道。

午间歇工时,众人围坐在院中的石桌旁用餐。饭菜简单却可口:白菜炖豆腐咕嘟冒着热气,萝卜烧肉香气西溢,新蒸的馒头松软香甜,配上柳风特制的米粥,劳累后的这顿饭吃得格外香甜。

陈师傅咬了口馒头,感慨道:"我修了一辈子房子,今日在柳先生这里,倒修出了些道理来。"

"哦?"李慕白放下碗筷,饶有兴趣地问,"陈师傅悟出了什么道理?"

陈师傅指着正在修缮的屋顶:"你们看这修房子,梁要正,瓦要齐,泥要实,每一处都要恰到好处。这跟柳先生常说的'中庸之道',是不是一个理儿?"

张师傅拍腿叫好:"说得在理!打铁也是如此,火候、力道、时机,差一点都不行!铁烧得太红则过脆,不够火候则难成形,这其中的分寸,跟修房子一个道理!"

一位年轻学生插话:"我们读书也是如此!先生教我们读书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多嚼不烂,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柳风为众人添上热茶,微笑道:"万物皆有其道。修房之道在稳固,打铁之道在刚柔,教书之道在启发,修行之道在自然。看似不同,其实一样。"

午后阳光正好,施工继续。在更换腐朽的椽子时,陈师傅突然"咦"了一声,招呼柳风过去看。原来在梁架隐蔽处,刻着一行娟秀的小字:"道在瓦甓"。字迹古朴雅致,因年代久远己有些模糊。

"这是...?"陈师傅好奇地问。

柳风轻抚字迹,眼神悠远:"这是黑格尔先生的手笔。他晚年常在这宅中散步,有时兴起,便在梁上、墙上留下只言片语。'道在瓦甓'是他的最爱,几乎每间屋子都有刻写。"

一位年轻学生不解:"可是先生,瓦片砖块如此粗鄙,怎能承载大道?"

柳风没有首接回答,而是取来一片新瓦,让学生细看:"你看这瓦,本是寻常泥土,经过揉捏塑形,烈火烧制,再经风吹雨打,才能为人们遮风挡雨。这个过程,是不是很像人的修行?"

学生若有所思:"历经磨难,方能成器?"

"不止如此。"柳风指着瓦片的弧度,"每片瓦都有自己的形状,但在屋顶上必须相互配合,才能成事。这其中的个体与整体之辨,是不是也暗合大道?"

玄明道长不知何时也来到近前,闻言颔首:"《道德经》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来老子早就说过这个道理。"

这时,陈师傅的徒弟在修补墙面时又有了新发现——墙泥中混着些许稻壳。老匠人解释道:"这是老法子,和泥时加入稻壳,可以增加韧性,防止开裂。"

柳风点头:"稻壳本是废弃物,在此却有大用。这岂不是'无用之用'的体现?"

李慕白立即领会:"《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原来古人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

修缮工作持续了三天。这三天里,老宅仿佛成了一个流动的学堂:工匠们传授技艺,读书人记录心得,修行者参悟道理,而柳风,则在这之间穿针引线,让智慧在劳动中自然流淌。就连用餐时间也成了交流的时刻,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讨论当日所得。

最后一日傍晚,当最后一片青瓦铺就时,夕阳正好洒在新修的屋顶上。青瓦泛着温润的光泽,与老宅原有的瓦片浑然一体,仿佛从来就是如此。新抹的墙面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黄色,还未全干的水汽在光影中微微闪烁。

陈师傅站在院中,满意地打量着自己的作品:"修旧如旧,这才是修老房子的精髓。既要解决问题,又要保持原来的风貌。"

柳风递过准备好的工钱,陈师傅却坚决推辞:"在您这儿干活,学到的比赚到的多。这工钱,就当是学费了。"

柳风也不强求,转而送了他一套自己整理的《工匠心得》。陈师傅如获至宝,粗糙的双手微微发颤:"这...这太贵重了!"

"知识本该共享。"柳风微笑,"您这三日传授的技艺,不也是无价之宝吗?"

众人散去后,柳风独坐院中。新月如钩,挂在修缮一新的屋檐角上。清辉洒落,为青瓦披上一层银纱。秋虫在墙角鸣叫,为这静谧的夜添了几分生机。

他想起这三日的点点滴滴:陈师傅专注的神情,张师傅挥汗的身影,学子们求知的眼神,道童们勤快的身影...每个人都在劳动中找到了自己的道。

厨房里还温着晚饭的粥,香气隐隐传来。这粥,这瓦,这月,这人,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景——道在寻常处,理在平凡中。黑格尔当年刻下的"道在瓦甓",原来不是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夜深了,柳风起身回屋。经过新修的厢房时,他伸手抚摸墙面的新泥,感受着那略带潮湿的质感。这泥土中,有匠人的汗水,有帮助者的善意,有古老的智慧,也有新生的希望。每一片瓦都静静地躺在屋顶上,守护着这座百年老宅,也守护着其中流淌的智慧。

万法归一,归在这朴素的瓦甓之间。而道,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静静地流淌,如同夜空中的月光,不言不语,却照亮了一切。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老宅修仙:苟在禁地当守护》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X5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老宅修仙:苟在禁地当守护 http://www.220book.com/book/X5A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