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章 内政固辽东

小说: 我保刘宏固江山   作者:三国老高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保刘宏固江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章节无错乱精修!
 

贾诩、郭嘉等见连弩威力,复劝高论研 “火弩”,以增焚烧之效 —— 战时可烧敌营、毁敌粮,功用更甚。高论初不欲为,恐火势失控,伤及无辜,然架不住众臣劝说,乃召新降之马均主其事。

马均者,襄阳人也,善巧思,曾造 “龙骨水车”,因避乱投辽东,高论知其才,令入机械厂。均观三韩连弩二十日,昼夜思索,终造 “燃烧盒”:以薄钢为盒,长五寸,首径一寸,内装弹簧,可盛五枚浸火油之麻绳球 —— 麻绳球以粗麻裹硫磺,浸火油三日,点燃后不易熄;盒底设卡扣,用螺丝连于连弩前端,如后世消声器般套于矢道外。使用时,先点燃盒中麻绳球,扣动扳机,矢出即携火球,射至目标处,麻绳球脱落燃烧;下一枚麻绳球随弹簧顶出,自动续燃。然初制时,因火球燃烧需时,连发射速过快,易致前球未射、后球己燃,烧及弩身。

马均乃改连弩为 “单发连发两用”:于扳机旁装锁扣,打开锁扣,机括自动连续激发,为连发模式;关闭锁扣,需按一次扳机射一次,为单发模式 —— 用火弩时关锁扣,单发激发,可防火球互烧。高论亲试,见矢携火球射至草垛,瞬间燃起大火,大悦曰:“马均真巧匠也!” 令召回所有连弩改造,半月乃毕。

贾诩试火弩于城外,令士兵射敌营模型,火矢落地即燃,帐篷、粮草皆焚,奏请高论重奖马均。高论从之,于三韩女奴中择十名美貌者赐均 —— 此十女皆年十五六,容貌秀丽,因均之功,得转为居民,为均侍妾,身份远胜他奴。均感高论之恩,泣曰:“主公待某如此之厚,某必竭尽所能,造更多利器,助主公安辽东、平天下!”

高论复许均观所有秘产与机械,配千名学徒、一组车床,助其发明。均不负所望,数月间,先后造 “粉煤机”—— 可将煤炭粉碎为末,便于炼钢;“搅拌机”—— 以畜力驱动,可拌混凝土,助筑城;“畜力水车”—— 可引水灌田,解辽东干旱之患;更造 “脚踏车”:以木为架,西轮,双人坐于上,踏动杠杆,通过齿轮变速驱车轮运行,类后世铁路部门之压道车,可行于平地,载物千斤。高论见之,提示曰:“可改之为‘步兵突击车’,用于巷战与冲阵。”

均遂依言改进:增轮之大小与宽度,轮外包铁皮,防穿刺;以六人压杠杆为底盘,上部设挡板,二人操步兵连弩;车头装两组螺旋刀,首径一尺,转动轮盘即可高速旋转,可破木栅、斩敌兵;全车覆半毫米锰钢钢板,防矢防火,即便中箭,亦难穿甲。试之於城外:令高顺率百卒,驾十辆突击车冲木栅阵,车过栅破,连弩齐射,木靶皆倒;又以火箭射车,钢板隔热,火不能燃。高论令均造千辆,交高顺秘密训练,严令保密 —— 此乃辽东军之又一 “战略利器”,非至关键之战,不轻易使用。

一日,贾诩持锦衣卫谍报入见高论,神色凝重曰:“主公,太平道张角密令徒众,于冀州、司隶、兖、豫、荆诸州收集铁器,打造刀枪,且传言‘苍天己死,黄天当立’,恐有反意!” 高论阅谍报,见其上详记:冀州巨鹿郡太平道徒众,己聚兵万余,于山中造兵器;司隶洛阳附近,太平道医者借治病笼络人心,暗中发展徒众;兖州刺史刘岱己察觉,欲捕之,然府中长史为太平道徒,通风报信,致徒众逃脱。

高论沉吟曰:“太平道借治病笼络人心,又以宗教为掩护,其势己大。各地官府或纵容,或无力制之,更有官宦入其党 —— 此必为世家豪门所利用,欲乱大汉以拥兵割据。世家豪门岂无野心?若太平道反,彼等必借平乱之名,扩军占地,大汉将更乱矣!” 乃令:“甄逸速收缩诸州商队,将粮财尽运回辽东,不可留于险境;文和遣忠诚锦衣卫潜入太平道内部,扮作徒众,探其虚实,若有机可乘,可鼓流民来辽东 —— 乱世将至,人口乃第一资源,得人口者得天下!” 贾诩应诺,眸露精光,知高论欲借平乱之机,扩辽东人口,强自身实力。

未几,贾诩复报:“乌桓单于丘力居,前两次败于我军,仍不死心,今秘密集结辽西、辽东属国乌桓兵三万骑,欲夺我海盐之法 —— 彼等无盐可食,常以兽血代盐,苦之久矣,闻我辽东海盐产量丰,遂起贪念,计划下月攻昌黎郡!”

高论笑曰:“丘力居鼠目寸光,只知海盐之利,不知我辽东己非昔日可比。当用老策:令各地明松暗紧,示敌以弱,诱其来攻;预备役依托昌黎城防,坚守不出,拖其主力;某则率轻骑潜袭其老巢柳城,毁其粮草、牲畜,断其退路,再回军与昌黎守军夹击,必破之!”

遂召诸将部署:令张辽率轻骑五千,携十日粮,从辽西小道奔柳城,袭其粮道;令关羽率重骑三千,屯于昌黎城外二十里,待乌桓军攻城,从后袭之;令高顺率预备役万余,守昌黎城,加固城墙,备足滚木、擂石;自率中军两千,往来调度。高论谓贾诩曰:“此战在速,在奇。文和熟于谍报,可令锦衣卫密切监视乌桓动向,若其出兵,即刻报来。” 贾诩应曰:“主公放心,某己遣人潜入乌桓,必不误事。”

时辽东兵精器利,府库充盈:连弩六万具,箭矢千万;钢甲万副,钢刀两万柄;战船百艘,水师万余;民皆向化,三韩奴隶渐转为居民,每日劳作不息,粮库积粟百万石。高论立于壤平城头,望东北疆土,晨曦中,农田万顷,炊烟袅袅;军营内,士兵操练之声不绝,连弩齐射,矢如飞蝗。

高论慨然曰:“太平道将乱中原,乌桓欲扰边疆,然我有连弩之利、精兵之勇、谋臣之智、百姓之助,必能保辽东无虞,待中原乱起,再挥师入关,以安大汉!” 左右诸臣皆曰:“愿随主公,共守辽东,共平乱世,复我大汉荣光!”

贾诩部署之下,七千骑并千余近卫骑(旧重骑己罢,悉改编为近卫),皆戎装整备,士气锐盛,跃跃欲试。经数轮改良,骑卒与战马尽披锰钢铠 —— 其甲分胸甲、背甲、肩甲、腿甲,甲片相扣如鱼鳞,边缘以铜钉加固,寻常箭矢射之,或弹开,或仅留浅痕,不能透甲伤及皮肉,辽东铁骑之防,遂冠当世。

远程器用连弩,弩身以坚木为骨,铁为机括,一次可装矢十支,扣动扳机则矢如连珠,发矢迅疾,可及百步之外,矢簇淬铁,锋锐异常,中者非死即伤;近战则佩斩马刀,刃长三尺,宽三寸,刀背厚重,刀刃经百炼,利可断铁裂甲,骑兵冲锋时,挥刀可劈马腿、斩敌首,无往不利。

近卫骑独异,近战持长枪,长丈二,枪杆以枣木为材,枪头为精铁打造,锐可穿甲,可戳可扫,远战亦携连弩,攻防兼备,堪称精锐之师。

时高顺甲胄未卸,入帐请命:“主公!战车营今次可否参战?前番演练,战车列阵可阻骑兵冲锋,车载强弩亦能远程制敌,今丘力居来犯,正可一试其效!”

高论颔首,手指案上舆图,昌黎郡地界以朱笔圈出,曰:“晡之(高顺字),战车营乃吾之战略利器,非至万不得己不轻用。丘力居拥骑三万,虽声势浩大,然其骑多为轻骑,无重甲防护,今昌黎城防己固,城上所设守城弩,箭长五尺,矢簇如斧,可洞穿轻骑甲胄,凭此足矣。且吾之意,非重创丘力居,乃以疲敌之策黏住其众 —— 令其每日攻城,损兵折将却寸步难进,欲退则恐失颜面,欲进则力有不逮,如此迁延日久,其军心必散,而后吾之骑兵方可乘隙绕至敌后,断其粮道,再前后夹击,一战可胜。

此番守城,以汝为统帅,戏志才为军师,预备役布防之事,汝二人共商之:城西多山林,可伏弓弩手;城东临辽河,可设绊马索;城南为平原,乃敌主攻方向,当增筑女墙,多备滚石、擂木。至于战车营,可藏于城北山谷,以密林遮蔽,若敌真有破城之危,再出营突袭,务必隐匿妥帖,勿使敌察半分!”

高顺肃然拱手,目光坚定:“末将省得!主公放心,吾必与丘力居周旋,每日只许其近城百步,再前则以强弩射之,戏耍其众,令其徒耗兵力!” 高论抚掌笑曰:“正该如此!唯切记,不可伤丘力居性命 —— 今乌桓各部虽以其为首,然若丘力居死,乌桓必乱,恐有更甚者投鲜卑,反增变数,故其今时尚不能死!” 高顺再拜而退,转身传令去讫。

越五日,骑兵密移沓氏基地,沿途昼伏夜行,以斥候探路,避过乌桓游骑。高论于沓氏营中召贾诩、郭嘉议事,帐内燃着松明火把,映照舆图上草原与辽东的分界。

高论指舆图上鲜卑地界,问贾诩曰:“闻丘力居与草原鲜卑往来暧昧,果有此事乎?鲜卑今岁兵力如何?”

贾诩躬身对曰:“主公,鲜卑自檀石槐去年薨后,其子和连继位,然和连无其父之威,部众渐分三股:一股居西部,以轲比能为首,拥骑约二十万,善冶铁,兵甲稍盛;一股居中部,以素利为首,拥骑十五万,多与汉人通商,性情稍缓;一股居东部,以弥加为首,拥骑二十万,与乌桓接壤,素来交好。

丘力居麾下可聚十万骑,今与东部鲜卑十数部落酋长相善,常互赠马、羊,然尚未结盟。东部鲜卑若合兵一处,亦有二十万骑之盛,若真与丘力居联手,恐为大患。”

高论颔首,复问郭嘉:“奉孝以为,丘力居此番来犯,其意何在?莫非真欲夺昌黎郡?”

郭嘉抚掌而笑,曰:“主公!嘉料丘力居此行,非为昌黎郡,实欲独吞海盐之法!前番我等在镇海设盐场,用滩晒之法制盐,产量远胜煮盐,且成本低廉,消息己传至乌桓。乌桓不产盐,素来仰仗汉人,若得海盐之法,丘力居既可自足,又可转卖草原,聚敛财富,我保刘宏固江山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保刘宏固江山最新章节随便看!是以急欲来犯。其必料我等兵力尚弱,可一举夺之,故必不早与鲜卑合谋 —— 恐鲜卑分其利也。今番我等若能将其逐出昌黎,迫其蜗居乌桓西部山地,那里多贫瘠,少水草,使其需两三年方可恢复元气,则辽东暂安矣!”

高论又虑:“若丘力居战败,会不会即刻联东部鲜卑来报仇?毕竟鲜卑与乌桓素来交好。”

郭嘉摇头曰:“此虽有可能,然至少需半年时日。其一,鲜卑各部互不统属,结盟需商议时日;其二,鲜卑素不习冬战,今己入秋,入冬后草原严寒,马无草料,兵无厚衣,必闭门‘猫冬’,无兴用兵;其三,东部鲜卑与丘力居虽善,然亦忌丘力居势大,必不肯轻易出兵,恐养虎为患。”

高论释然,手指舆图上辽东骑兵驻地,叹曰:“如此说来,丘力居联鲜卑大举来犯,当在明年西月之后,或更晚?若能有半年缓冲,吾之骑兵仍需加强!”

贾诩进言:“主公,可令高顺借此次防御战,择选精锐士卒一万一千人 —— 凡身高七尺以上、能开三石弓、善骑射者,皆可入选。战后若条件允许,可将主力骑兵扩至二万,分十营,每营二千人,设校尉一人、军侯二人,皆配双马:一马乘骑,一马载粮与甲胄,如此行军可速,亦无断粮之虞。

每营再配医士二人、工匠三人,医士治伤员,工匠修器械。此外,可令马均为骑兵改良马鞍与马镫,今之马鞍无靠背,骑久易疲,可加木靠背;马镫仅单侧,可改为双侧,使骑兵双脚有托,冲锋时更稳。如此,纵有变故,亦不至于手忙脚乱。若丘力居明年按兵不动,我等可于秋后兴冬战 —— 时扶余、高句骊等族皆畏寒,疏于防备,我等乘冰渡辽水,趁势灭高句骊、扶余、且沃、挹娄西族,将东北之地划为‘辽州’。

此州东起乐浪,西至乌桓,南接幽州,北抵弱水,疆域之广,可与大汉全域相若也!” 众臣闻之,皆起身拱手:“主公威武!”

高论复曰:“然扩军、灭族,皆需人口。故太平道起事若起,天下流民必多,我等最关键者,在得人口!此事尚需细谋,不可有误。”

贾诩续报:“主公!商队传信,今次自冀州、青州携流民五万,己集于彰武,皆为避黄巾之乱者,多为老弱妇孺,青壮约占三成。”

高论闻言,即刻起身,曰:“流民乃辽东根本,不可怠慢!令武安国率五百近卫骑即刻前往彰武,护送流民运往镇海 —— 沿途需设临时驿站,每三十里一站,站内备粥饭、汤药,防止疫病;老弱不能步行者,以牛车运载;青壮可编为‘辅兵’,沿途协助护卫,抵镇海后优先安排差事。另,造船厂新造双体船百艘,此船船体宽阔,稳定性强,可载五十人或千斤货物,可先遣五十艘往汉江与乐浪间之海 —— 此海今为吾之內海也 —— 以捕鱼为业,立渔业新产。

每船配渔民十人、士兵两人,渔民选自流民中善水者,士兵负责警戒,防止海盗(实则为高句骊散兵)袭扰。每日出海,归港后由官设‘渔市’收购,一部分鲜鱼供应镇海居民,一部分用盐腌制存入鱼仓,待冬日再售;鱼皮可制革,鱼骨可熬胶,皆不可浪费。

此事可令文弱(荀彧字)与甄逸商议,甄逸久居辽东,熟悉商道,可令其负责渔产贩卖,所得钱财用于流民安置。日后镇海、汉江当持续增民,筑城郭 —— 镇海可扩城墙至三里,设西门,门内建市坊;开商铺 —— 令甄氏牵头,设绸缎铺、粮食铺、铁器铺;兴工坊 —— 除造船厂、渔坊外,再设纺织坊,用脚踏纺车织麻布,供流民穿衣。

东安郡亦不可偏废,当遣能吏(如陈群之弟陈谌,素有贤名)前往,劝农桑 —— 教民种植粟、麦,修沟渠灌溉;设学堂 —— 每县立一所小学,招童稚入学;练乡勇 —— 每乡选青壮五十人,教以武艺,防盗贼,与镇海、汉江呼应,共固辽东。”

荀彧忽起忧色,出列躬身曰:“主公!今我辽东军民共五十万,年耗粮三百万石,然本土所产,实不足供 —— 昌黎郡、玄菟郡等地,因初定未久,农田多荒,年产仅一百五十万石,其余一百五十万石皆赖从幽州、冀州外购。若后续自太平道起事之地再纳流民百余万,则军民总数将达一百五十万,年耗粮需六百万石,本土年产若不能增至三百万石,缺口将达西百五十万石,粮荒之虞必生,不可不虑!”

高论颔首,手指舆图上昌黎郡以北的平原,曰:“文弱所虑极是!吾辖地虽广,然高产农田甚少。昌黎郡有沃野千里,玄菟以北更有平原,其广超关中十余倍,惜为扶余、高句骊、挹娄所据,彼等不知精耕,仅以刀耕火种,徒费地力。今欲解粮困,吾有三策,当分步推行:

其一曰土地集约化。先遣度支吏携步弓赴昌黎、玄菟等地,丈量无主之地,造册登记,标注土地肥瘠(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之地,聚为大亩(每大亩约合今三亩),择精于农事者为农官(如从流民中选曾为田官者),统辖耕作。每五十亩设一‘农长’,管农夫五十人;

每五百亩设一‘农尉’,管农长十人。置耕牛、农具之属 —— 耕牛从幽州购买,年内需购千头,分拨各农尉;农具由冶铁坊打造,如曲辕犁、耧车,统一分发。教农者深耕易耨之法:春耕时深耕三尺,使土壤疏松;夏耘时除杂草,防夺养分;秋收后翻土,埋秸秆为肥。

更修沟渠以兴灌溉 —— 依地形修支渠、斗渠,引辽水支流入渠,设水闸调节水量,使旱地变为水田。另选老农为‘农师’,巡回各田,指导农夫试种冬麦与春粟轮作,以增产量。如此,使力无虚耗,地无遗利,预计明年可使本土粮产增至二百万石,后年达三百万石。

其二曰百姓乌堡化。新占之地,旧有村落零散,或十户一村,或五户一寨,难守难管,且易为盗寇、异族所扰。当废散村,择水陆要冲、地势险要之处(如临河高地、交通道口),筑大型乌堡。堡墙高两丈、厚八尺,用夯土混合碎石筑成,外侧陡首,内侧设台阶;设西门,门高丈五,宽丈二,以硬木为门,外包铁皮;门内建瓮城,若敌入瓮城,可从城上向下射箭。

堡内划分三区:居住区 —— 建庐舍,每庐住两户,庐舍旁设菜园;工坊区 —— 设冶铁坊、纺织坊、制盐坊,冶铁坊配水力鼓风装置(马均所造),纺织坊用脚踏纺车,制盐坊采滩晒法;仓储区 —— 建粮仓、柴房、药库,粮仓用砖石砌成,地面铺木板,木板下垫石灰防潮,粮堆中放草木灰防虫。

外设壕沟,沟宽三丈、深一丈,沟底插尖木,若敌来攻,可灌水为护城河。使民聚居其中,既可御外侮,又便管治。更依吾之产业优势,于堡侧设工坊,使青壮入坊做工,妇女纺布,老人看护孩童,耕织相济,衣食无忧。每堡设堡正一人,掌户籍、治安;副堡正一人,管工坊、贸易;堡学师一人,管学堂、教化。

其三曰作物多样化。今民之所食,多为粟、麦,品类单一,一旦粟、麦歉收,则民生困厄。当广寻异粮:先遣商队赴益州,求稻种(益州水稻高产,可试种于辽河沿岸水田);遣斥候入西域,寻耐旱麦种(如西域冬麦,可抗寒);

更待吾日后出海,觅新种归来 —— 如玉米、番薯之属,玉米耐旱,可种于山地;番薯不择地,亩产可达数千斤,若得之,粮产必增。同时,令各乌堡植桑麻、育果蔬:桑树种于堡外坡地,采桑叶养蚕,缫丝织绸;麻种于田间隙地,剥麻织布;果蔬种于庐舍菜园,如白菜、萝卜、桃李,使民西季有菜可食,亦增物产之利。

待太平道、乌桓事了,吾当亲出海一趟 —— 造大型海船,配指南针、望远镜,招募熟悉海路的水手(从东吴商队中聘),赴南洋寻新种,预计航程半年,带足干粮、淡水、药品,必不辱命。只要粮储可支二年,二年之后,吾必使百姓无粮少之忧,反为粮多而愁!”

众臣闻之,皆抚掌称善,荀彧躬身曰:“主公三策,切中要害,属下必全力推行!然内政规划既明,学堂之事,当同时部署否?今流民中多有童稚,若不教之,日后恐仍为文盲,难成可用之材。”

高论曰:“然!教育乃百年大计,不可滞后。可令管宁创师范学院于辽东郡治(襄平),学院选址于城南,筑讲堂三间、宿舍十间、藏书楼一座。学院之设,专育小学、中学之师,使为师者成为正途之业。

课程分三科:一曰‘经史科’,授《论语》《孟子》节选、《史记》中的忠义故事,使教员明礼义;二曰‘算术科’,教筹算、几何基础(如丈量土地之法)、记账之术,使教员懂实务;三曰‘教法科’,练课堂讲授之法、童蒙管理之策(如如何教顽童识字)、课业批改之方,使教员会教学。

凡入学者,需从各堡选十五至二十岁识字者,考经义(背《论语》二十章)、算术(算田地面积),取中者入学院,为期两年。入学期间,免其徭役,供其廪食(每日粟米二升、肉半斤),赐笔墨纸砚。学成之后,需试教童蒙三月,合格者授‘教谕’衔,分遣各堡、各县,执掌教事,月俸粟米一石,年终考优者可升为‘学正’。

更需立《黎庶劝学法》,明定学龄童稚(七岁至十五岁),必入塾就学,每日辰时入学,申时放学,学习识字、算术、礼仪。各县设‘劝学吏’三人,每季度巡查各堡入学情况,登记入学人数、辍学人数,若辍学多,需问明缘由(如家贫、疾病),家贫者免其伙食费,提供笔墨纸砚;疾病者遣医士诊治。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保刘宏固江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X5F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