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27 章:殿试策论 “论教育”,普及教育提方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X7C8/ 章节无错乱精修!
 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最新章节随便看!

金銮殿内的龙涎香尚未散尽,景明帝的目光扫过阶下贡士,语气比先前温和了几分,却依旧带着对 “治国之策” 的期许:“方才谈罢强军,朕再问一事 —— 如今大靖识字者不足三成,寒门子弟多因无书可读、无师可从,空有才华却难入仕途,世家子弟则垄断教育,世代为官。今日第二道策论,便以‘论教育公平’为题,你们说说,当如何让天下学子皆有求学之机?”

话音落下,一名身着锦袍的贡士率先出列,他是吏部尚书之子,躬身答道:“陛下,臣以为当重为官学,增拨银两对国子监、府学加以修缮,再从世家子弟中选拔优秀者任教,确保经义传承正统。至于寒门子弟,若天资聪颖,可由地方官举荐入官学,不必广设学堂耗损国库 —— 此乃‘择优而教’之策。”

这番话引得几位世家大臣纷纷点头,却让寒门出身的官员面露不满。楚时宴站在列中,指尖攥紧了怀中的《大靖民生疏》,那册子上 “靖北省寒门学子抄一本《论语》耗银半两”“云溪县十岁孩童多不识字,以放牧为生” 的记录,此刻在脑海中格外清晰。

又有几名贡士相继发言,或说 “祭孔尊儒以兴教化”,或提 “责令地方官兴办义学,却未言经费来源”,所言皆未触及 “寒门无书、无师” 的根本困境。景明帝听着,眉头微蹙,目光最终又落在了楚时宴身上:“楚时宴,你既懂实学,又曾为寒门学子,说说你的看法。”

楚时宴闻声出列,先将《大靖民生疏》呈给内侍,再躬身答道:“陛下,臣曾在云溪县、临江府亲眼所见,寒门学子求学之难 —— 无钱买纸,便以树皮、草叶写字;无师授课,便互相抄书自学;即便有才华,也因不懂算学、不通实务,难以为官。臣以为,欲求教育公平,需从‘书、学、才’三方面着手,提出三策,愿为陛下分忧。”

“哦?哪三策?你细细说来。” 景明帝坐首身子,示意他继续。

“第一策,推广改良造纸术,降低书籍成本。” 楚时宴声音清晰,“臣在临江府时,曾教寒门学子以树皮、破布、旧渔网造‘草纸’,成本仅为宣纸的十分之一,质地却足以书写。臣恳请陛下下令,让官营纸坊与民间商户合作,按此工艺造低价纸,再以‘薄利多销’之法售卖 —— 每百张草纸售价一文钱,比现行纸价低三成,如此一来,寒门学子皆能买得起纸,抄得起书。”

他顿了顿,补充道:“臣还可改良活字印刷术,用木质活字代替雕版,印书速度加快三倍,书籍成本再降两成。不出三年,天下学子手中的书,定能比现在多五成。”

“此法虽好,却需官营纸坊投入,国库本就紧张,如何支撑?” 景明帝问道,语气中带着考量。

“陛下无需担忧。” 楚时宴答,“官营纸坊与商户合作,商户出原料,纸坊出技术,利润按‘官三商七’分成。纸价虽低,却能销量大增,官营纸坊不仅不会亏损,每年还能增收数千两,可用于后续改良工艺。臣在临江府试过,仅半年便让当地纸价下降,学子抄书者多了三成。”

站在文官列中的苏鸿眼睛一亮,出列道:“陛下,楚时宴所言可行!礼部掌管官学书籍,臣深知纸价之高对学子的阻碍。若能推广改良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既不耗国库,又能让书籍普及,实乃一举两得!”

景明帝点头,示意楚时宴说第二策。

“第二策,在各县设‘县学’,让寒门子弟免费入学。” 楚时宴继续道,“县学不必大兴土木,可利用废弃的寺庙、官宅改建;师资方面,聘请退休官员、落第秀才任教,朝廷每月给五斗米、两匹布作为补贴,不必多耗银钱;学子则‘半工半读’—— 上午识字、学算学,下午帮县学抄书、种地,抄的书可售卖换钱,种的粮可补贴伙食,如此一来,县学既能自给自足,又能让寒门子弟‘读书不花钱,还能学本事’。”

他举例道:“臣的弟弟楚时安,曾是目不识丁的孩童,跟着臣学了半年算学,如今己能帮村里算田亩账。若各县都有县学,不出十年,大靖识字者定能增至五成,算学者增至三成,百姓再也不会因‘无知’被胥吏欺骗。”

景明帝听得频频点头,连一旁的周正明也面露赞赏 —— 这计策既解决了 “无学可上” 的问题,又不耗国库,比单纯 “责令地方官办学” 实在得多。

“第三策呢?” 景明帝追问,目光中满是期待。

“第三策,将‘算学、水利、工匠之术’纳入科举辅助科目。” 楚时宴语气坚定,“如今科举只考西书五经,选出来的官员多是‘只会背书,不懂实务’—— 不懂算学,便算不清粮储,导致官仓亏空;不懂水利,便治不了水患,导致百姓流离;不懂工匠之术,便改不了农具,导致粮食减产。臣恳请陛下,在科举中增设‘实务科’,考生除考经义外,可任选算学、水利、工匠之术作答,若实务科成绩优异,经义稍逊者,也可酌情录取。”

他看向景明帝,躬身道:“科举选的是‘治国之才’,而非‘只会背书的书生’。若官员既懂经义,又懂实务,方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为朝廷解难题。”

“荒谬!”

一声怒喝突然响起,钦天监监正王敬之快步出列,指着楚时宴,语气带着愤怒:“科举乃传承孔孟之道的大典,岂能容‘奇技淫巧’玷污?算学、工匠之术,皆是市井之人才学的东西,若纳入科举,天下学子都会弃经义而学末技,孔孟之道何在?朝廷纲纪何在?”

其他几名守旧大臣也纷纷附和,有人说 “经义乃治国根本,实务只是小技”,有人道 “若官员都去学工匠之术,谁来主持教化?”

楚时宴不慌不忙,反驳道:“王大人,臣请问 —— 去年江南粮库亏空十万石,查出来是因管粮官员不懂算学,算错了入库数量,导致胥吏趁机贪污,这难道是‘小技’?前年临江府大水,因地方官不懂水利,只知筑高堤,导致洪水冲垮城墙,淹死百姓三百余人,这难道是‘末技’?”

他声音提高几分,响彻大殿:“孔孟之道讲‘仁政’,仁政的根本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受灾。若官员不懂实务,连粮储都算不清,连水患都治不了,即便背遍西书五经,又如何实现‘仁政’?科举纳入实务科,不是弃经义,而是让经义‘落地生根’,让官员‘知行合一’!”

王敬之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涨得通红,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景明帝沉吟片刻,开口道:“楚时宴所言有理。科举改革不可操之过急,可先在靖南省、云溪县试点,增设实务科,观察三年,若效果好,再在全国推广。”

殿试结束后,景明帝召靖王入宫,两人站在御花园的凉亭中,看着远处的秋色。景明帝手中拿着楚时宴的策论答卷,语气中满是欣慰:“皇弟,你看楚时宴这孩子,论强军,能提火药之策;论教育,能提普及之法,每一条都有实据、有可行之法,还心怀百姓,不是那些只知空谈的世家子弟能比的。”

靖王接过答卷,仔细看了一遍,点头道:“陛下慧眼识珠。楚时宴出身寒门,深知百姓疾苦,又懂实学,若重用他,定能帮陛下改革弊政,无论是教育、边防,还是民生,都能有新的起色。只是世家势力盘根错节,陛下重用他时,还需多加考量,循序渐进。”

“朕明白。” 景明帝望着远方,目光坚定,“朕己决定,授楚时宴为翰林院修撰,让他先参与火器工坊的研制,再牵头县学试点。待他做出实绩,再委以重任。朕相信,有他相助,大靖定能走向强盛,百姓定能安居乐业。”

御花园的秋风轻轻吹过,带着桂花的香气。楚时宴站在金銮殿外,手里握着皇帝赏赐的 “御笔”,心里满是笃定。他知道,教育改革的试点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推广造纸术、建设县学、改革科举,每一件都不容易,却都关乎寒门学子的未来,关乎大靖的未来。

但他不怕,因为他身后有支持他的苏鸿、周正明、秦烈,有相助他的李铁,还有无数期待 “读书改变命运” 的寒门学子。他会带着这份初心,一步一步,将 “教育公平” 的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



    (http://www.220book.com/book/X7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X7C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