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5 章:重拾书卷定目标,科举为桥改命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X7C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天刚蒙蒙亮,楚时宴就挑着两个空竹筐出了门。

前几日改犁具换的 20 斤糙米够家里吃些日子,可提纯细盐的原料快没了 —— 家里那点粗盐只够自己吃,要想继续卖盐换钱给母亲抓药,得去云溪县城的盐铺多买些粗盐回来。

从楚家村到县城有十里地,土路坑坑洼洼的,楚时宴挑着空筐走得还算轻快。原主的身体经这几日调养,总算有了点力气,不像刚穿越时那样走两步就喘。路上遇到赶早去县城卖菜的村民,都笑着和他打招呼:“时宴,又去县城买盐啊?你那细盐是真好用,我家老婆子吃了不咳嗽了!”

楚时宴笑着应下,心里却想着 —— 细盐只是第一步,要想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光靠这点小生意远远不够。

辰时末,他终于到了云溪县城。

县城比楚家村热闹多了,青石板路上人来人往,挑着货担的小贩沿街叫卖,茶馆里飘出茶叶的清香,药铺门口挂着的布幌在风里晃悠。楚时宴先去盐铺买了五十斤粗盐,掌柜的见是他,笑着说:“楚小哥,你这粗盐买得勤,莫不是真靠提纯盐发了财?”

“混口饭吃罢了。” 楚时宴没多解释,付了钱,把粗盐分装在两个竹筐里,挑着往回走。

路过西街时,一阵细碎的写字声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转头看去,只见一家书铺门口围了七八个半大孩子,都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树枝或炭条,在青石板上写写画画。书铺的窗台上摆着几本书,封面崭新,其中一本正是《论语》,旁边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 “《论语》一两银子,概不还价”。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盯着窗台的《论语》,眼睛发亮,却只能攥着手里的半块干饼,咽了咽口水,低头在石板上默写刚从书铺伙计那里听来的句子。另一个孩子的炭条断了,急得首跺脚:“这才默了两句就断了,等会儿忘了可咋整?”

楚时宴心里猛地一揪。

他想起自己床底那本破旧的《论语》—— 虽然缺角发霉,可至少还有完整的书页能看,而这些孩子,连一本完整的书都买不起,只能蹲在路边抄书、默书。一两银子一本《论语》,对农户来说,相当于半年的口粮,哪里负担得起?

书铺老板坐在门口的太师椅上,嗑着瓜子,见孩子们蹲在门口,不耐烦地挥挥手:“去去去,别挡着我做生意!想看书就花钱买,没钱就别在这儿凑热闹!”

孩子们吓得赶紧往后退,却舍不得走,依旧盯着窗台上的书,眼神里满是渴望。

楚时宴走过去,弯腰捡起地上的一根炭条,对那个断了炭条的孩子说:“我帮你写,你记着。” 他凭着记忆,在石板上写下《论语》里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迹工整有力 —— 原主虽没考上功名,一手毛笔字却练得不错。

孩子惊喜地看着他:“大哥哥,你也读过《论语》?”

“读过一点。” 楚时宴点头,又问书铺老板,“掌柜的,这书就不能便宜点吗?这些孩子想买,可实在拿不出一两银子。”

老板斜了他一眼:“便宜?我进书的时候就花了八钱银子,再便宜我喝西北风去?再说了,读书是贵人做的事,这些泥腿子的孩子,认几个字就行了,还想读《论语》?”

这话像根刺,扎得楚时宴心里发疼。

他忽然想起原主的科举梦 —— 原主拼了命想考科举,不就是想摆脱寒门身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吗?可就算原主考上了,又能改变什么?只要书价依旧昂贵,只要知识还被权贵垄断,寒门子弟就永远只能被挡在科举的门外,永远只能是 “泥腿子”。

除非,他能考上科举,进入朝堂,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

到那时,他可以改良造纸术,降低纸张成本;可以设立县学,让寒门子弟免费读书;可以把算学、物理这些实用知识纳入科举,让更多像这些孩子一样的人,靠知识改变命运。

一瞬间,楚时宴心里有了清晰的目标 —— 科举,不再是原主逃避现实的出路,而是他实现 “知识普惠” 的桥梁。

他谢过孩子们的道谢,挑着粗盐,脚步比来时更坚定了。

回到家时,冯翠翠正在院子里晒草药 —— 是孙先生前几日留下的补肺草药。见他回来,赶紧迎上去:“幺儿,累坏了吧?快歇会儿,娘给你留了粥。袁老头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娘,我不累。” 楚时宴放下竹筐,擦了擦汗,“我去把粗盐搬进屋,再找样东西。”

他走进里屋,蹲在床底,摸索着拿出那个装着旧书的布包。打开布包,里面除了那本《论语》,还有三本破旧的《西书》,书页都泛黄发脆,有的地方还缺了字,边角被虫蛀得坑坑洼洼。

楚时宴把书一本本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他想起之前提纯细盐时剩下的盐边角料 —— 那些盐粒很细,吸水性强,正好可以做干燥剂,防止书本继续发霉。

他去灶房拿了个粗瓷碗,倒了些盐边角料进去,然后把碗放在装书的木箱里,再把书一本本放进去。这样一来,盐粒就能吸收木箱里的潮气,让书页保持干燥。

冯翠翠端着粥走进来,见他在摆弄旧书,惊讶地问:“幺儿,你这是…… 要重新读书?”

“嗯。” 楚时宴点头,拿起一本《中庸》,翻开其中一页,“娘,我想参加下个月的县试。”

冯翠翠手里的粥碗晃了一下,粥差点洒出来。她放下碗,走到楚时宴身边,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幺儿,你要是不想考,咱就不考了,娘不怪你……”

她怕儿子再像上次那样,落榜后又伤了身子。

“娘,这次不一样。” 楚时宴抬头,眼里满是坚定,“以前我是为了自己考,这次我是想考上后,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寒门子弟,都能读得起书,都能有机会考科举。”

他指着《中庸》里的 “中庸之道”,对冯翠翠说:“娘,你看‘中庸’,其实就像我改犁具时的平衡原理 —— 犁头角度太陡,会陷进土里;太缓,又翻不动土,只有找到中间的平衡,才能又省力又高效。做人做事也一样,得找到平衡,才能兼顾自己和别人。”

冯翠翠听不懂什么是 “平衡原理”,但她看懂了儿子眼里的光 —— 那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充满希望的光。她点了点头,眼眶微红:“好,娘支持你。你要好好读书,娘给你做你爱吃的红薯饼。”

就在这时,楚时安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刚编好的草蚱蜢。见楚时宴在看书,他凑过来,皱着眉头问:“三哥,你又要考科举啊?之前你都落榜三次了,这次能考上吗?”

楚时宴没生气,反而笑着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了 “1+1=2”,问他:“时安,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楚时安摇摇头:“不知道,是画画吗?”

“这是算学。” 楚时宴解释,“1 加 1 等于 2,就像你有一个草蚱蜢,我再给你一个,你就有两个了。学会了算学,能算账,知道卖盐赚了多少钱;能测田亩,知道自家的地能收多少粮食。以后我要是办了技术局,还得靠你帮我管账呢。”

楚时安眼睛一亮:“真的吗?我也能帮三哥做事?”

“当然。” 楚时宴摸了摸他的头,“你先跟着我学算学,从 1+1 开始,等你学会了,就能帮我管账了。”

楚时安用力点头,把草蚱蜢揣进怀里,认真地说:“三哥,我一定好好学!”

接下来的日子,楚时宴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白天,他抽时间提纯细盐,卖给村民,换些粮食和药钱;傍晚,他就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借着夕阳的光读《西书五经》,用理科思维拆解经义 —— 读《孟子》的 “民为贵”,他会想到 “民生需求与技术研发的关系”;读《大学》的 “格物致知”,他会联系到 “通过实验探索自然规律”。

冯翠翠看在眼里,悄悄把每天缝补挣的铜钱都攒了起来,藏在床头的一个布包里。她听说读书人需要好墨汁,就想着攒够了钱,去县城给儿子买一瓶最好的墨汁,让他能在考卷上写出最工整的字。

这天晚上,楚时宴复习完《论语》,站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

他想起白天在县城书铺门口那些孩子的眼神,想起母亲藏钱时小心翼翼的样子,想起楚时安认真学算学的模样。

他握紧拳头,在心里对自己说:“楚时宴,你一定要考上县试,考上府试,考上殿试。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改变所有寒门子弟的命运 —— 让知识不再是权贵的专属,让每个人都能靠知识,活出自己的样子。”

月光洒在他身上,照亮了他坚定的脸庞。下个月的县试,将是他实现目标的第一步。



    (http://www.220book.com/book/X7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X7C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