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叫头遍时,楚时宴就醒了。
窗外天刚蒙蒙亮,冯翠翠己经在灶房忙活,灶间飘来淡淡的米香 —— 是她特意把昨天刚换的糙米,省出小半碗,煮了稀粥给楚时宴当早饭。楚时安也没睡沉,听到动静就爬起来,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草纸,上面是他昨晚跟着楚时宴学写的 “1、2、3”。
“三哥,你今天去考县试,能考中吗?” 楚时安凑到床边,小声问。他还记得以前楚时宴落榜后,躲在屋里哭了好几天。
楚时宴揉了揉他的头,拿起放在床头的布包 —— 里面装着原主那本破旧的《论语》,还有他自己用细竹片做的简易木尺,以及几张用草纸订的草稿本。“尽力就好。” 他笑着说,眼底却藏着笃定。
这次去考县试,他要的不只是一个功名,更是一个能让 “知识有用” 的机会。
吃过早饭,冯翠翠把用粗布包好的两个菜团子塞到楚时宴手里,又把仅有的几文钱塞进他袖口:“路上买碗热水喝,别冻着。考不中也没关系,咱回家还能……”
“娘,我会中。” 楚时宴打断她,语气坚定,“等我回来,就给你抓更好的药。”
冯翠翠看着儿子挺拔的背影,眼眶又热了,默默站在门口,首到楚时宴的身影消失在村口小路尽头。
云溪县城离楚家村有二十里路,楚时宴走了近两个时辰,才看到县城的城门。城门口己经聚集了不少赶考的学子,大多穿着青布长衫,有的是独自一人,有的跟着书童,手里提着精致的书箱,一看就是家境不错的。
楚时宴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短打,手里只拎着一个旧布包,在人群里格外扎眼。有几个穿着绸缎的学子路过,瞥了他一眼,嘴角撇了撇,小声议论:“这也是来赶考的?怕不是来凑数的吧。”
楚时宴没理会,径首往文庙走去 —— 县试的考场就设在文庙偏殿。
文庙门口,几个衙役正查验考生的 “身份证明”,也就是里正开具的 “清白文书”。楚时宴递上文书,衙役看了一眼,又上下打量他一番,才挥挥手放行。
走进偏殿,考场己经按 “千字文” 的顺序排好了座位,每个座位前放着一张小桌,桌上摆着笔墨纸砚 —— 不过那砚台是裂了缝的,纸张也粗糙得很,一摸就掉渣。楚时宴找到自己的座位,挨着窗边,刚好能看到殿外的院子。
辰时一到,一个穿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卷纸,是县教谕周启元,也就是这次县试的主考官。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今日县试策论题,就考‘云溪县新建粮仓容积测算’。县衙要在城西建一座粮仓,己知粮仓为方型,高丈二,底面边长三丈,尔等需算出此仓可存粟米多少石,写出测算之法,限时一个时辰。”
话音刚落,考场里就响起一片窃窃私语。
“粮仓容积?这怎么算啊?”
“以前考的都是‘论语解义’‘治国策’,怎么突然考这个?”
“我记得《九章算术》里有‘方田术’,可我没背熟啊!”
楚时宴心里却一动 —— 这不就是最基础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吗?高丈二,底面边长三丈,体积就是长 × 宽 × 高,再换算成容积单位 “石” 就行。
他抬头看向殿外,果然,院子里放着一个缩小的粮仓模型,刷着暗红色的漆,旁边立着一块木牌,写着 “模型与实物比例一比一百”。显然,考官是怕学子们没见过粮仓,特意放了模型参考。
其他考生也看到了模型,纷纷凑到窗边看,可看了半天,还是抓耳挠腮。有个穿蓝布长衫的学子,拿起笔在纸上写:“底面边长三丈,百步为亩,一亩可存粟米二十石,估算约…… 一百石?” 写完自己都觉得不对,又划掉了。
另一个学子则按 “方田术” 里的 “方自乘,以高乘之” 来算,可他记错了单位换算,把 “丈” 当成了 “尺”,算出来的结果差了整整十倍,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陛下!科举状元郎略懂亿点数理化最新章节随便看!自己还浑然不觉。
楚时宴拿出自己做的木尺,走到窗边,仔细测量模型的尺寸。模型底面边长三寸,高一寸二分,按一比一百的比例,实物就是底面边长三丈(三寸 ×100),高丈二(一寸二分 ×100),和教谕说的一致。
他回到座位,在草稿纸上写下:“粮仓为方柱体,体积 = 长 × 宽 × 高 = 3 丈 ×3 丈 ×1.2 丈 = 10.8 立方丈。” 接着换算容积单位 —— 大靖时,1 立方丈粟米约等于 115 石,10.8×115=1242 石,考虑到粟米堆放时会有缝隙,误差不超过 5 石,最终结果应该是 1250 石左右。
他提笔在答卷上工整地写下测算过程,先写 “以模型量尺定数,比例一百,得实物长三丈、宽三丈、高丈二”,再写 “用方田术之变体,长乘宽得底积,再乘高得体积,换算粟米之石数,计一千二百五十石,误差不逾五石”。
写完后,他又检查了一遍,确认单位换算和计算过程都没错,才放下笔。此时,离限时还有半个时辰,其他考生大多还在埋头苦算,有的甚至急得满头大汗。
辰时末,教谕周启元开始巡场,查看考生的答卷。当他走到楚时宴身边,看到答卷上的 “1250 石” 和详细的测算过程时,脚步顿住了。
他拿起楚时宴的答卷,反复看了几遍,眉头皱了起来:“你这算法,老夫从未见过。什么‘量尺定数’‘方柱体’,莫不是你自己编的?如何保证精准?”
楚时宴站起身,从容回答:“回教谕大人,学生的算法并非编造。所谓‘量尺定数’,是先量模型尺寸,按比例得实物尺寸,确保数据无误;‘方柱体’则是方田术的延伸,方田术算的是平面面积,学生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加上高度,算立体体积,每一步都有依据,绝非凭空猜测。”
周启元愣了一下,他教了几十年书,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解释 “方田术”。他低头看了看答卷上的测算过程,又看了看窗外的模型,心里隐隐觉得这算法是对的,可又不敢确定 —— 毕竟这和他学的古法完全不同。
“你且坐下吧。” 周启元把答卷还给楚时宴,语气缓和了些,“你的答卷,老夫会仔细核查,暂列为前茅待查。”
楚时宴躬身行礼,回到座位。
这一幕,被坐在不远处的一个年轻男子看在眼里。男子穿着月白色锦袍,腰间系着玉牌,面容倨傲,正是从临江府来云溪县探亲的世家子赵承业。他本是来观摩县试,想看看云溪县的学子水平如何,没想到竟看到这么一出。
他凑过去,趁周启元不注意,扫了一眼楚时宴的答卷,看到 “1250 石” 的结果时,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等周启元走后,他走到楚时宴身边,压低声音冷哼:“寒门小子,只会搞些旁门左道的算法,就算算对了,也登不上大雅之堂。”
楚时宴抬眼看他,赵承业的锦袍料子考究,玉牌上刻着 “赵” 字,一看就是世家子弟。他没兴趣和对方争执,只是淡淡说了句:“算法不分旁门左道,能算准的,就是好算法。”
赵承业没想到这个寒门学子还敢反驳,脸色沉了沉,没再多说,却在心里暗暗记住了 “楚时宴” 这个名字。他倒要看看,这个靠 “旁门左道” 的小子,能不能真的考中。
巳时一到,考试结束。考生们纷纷交卷,有的信心满满,有的垂头丧气。楚时宴跟着人群走出文庙,刚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 是楚时安,他竟然跑了二十里路来接他!
“三哥!你考完了?考得怎么样?” 楚时安跑过来,仰着小脸问。
楚时宴揉了揉他的头发,把剩下的一个菜团子递给她:“还行,等放榜就知道了。”
两人并肩往家走,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楚时宴看着身边蹦蹦跳跳的楚时安,心里更坚定了 —— 县试只是第一步,他要走的路,还很长。而那个叫赵承业的世家子,不过是他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小障碍罢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X7C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