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西年的秋夜,福州城在薄雾中沉睡,唯独仓前山的格致书院还亮着几盏灯火。十六岁的吴石伏在寝室的案前,就着煤油灯的光亮演算一道解析几何题。窗外,闽江的潮声隐隐传来,与屋内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湛然,还在用功?”室友陈更新推门进来,带着一身夜露的湿气。他神秘兮兮地从怀里掏出一本用油纸包裹的书册,封面上赫然印着《革命军》三个大字。
吴石接过书册,指尖微微发颤。这是邹容的禁书,在福州城里,私藏此书是要掉脑袋的。
“从哪里得来的?”
“乌山古寺。”陈更新压低声音,“明晚子时,后山的放生池见。”
次日夜深,吴石借着月光摸上乌山。古寺的放生池畔,十几个青年学子围坐在假山背后,仅凭一盏昏黄的灯笼照明。人群中,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青年正在低声诵读《反清檄文》。
“夫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
每读一句,围坐的青年们眼中就多一分火光。吴石认出诵读的青年是书院高年级的林觉民,那个以文采风流著称的才子。
“清廷腐朽,列强环伺,我辈青年若再坐视不理,华夏危矣!”林觉民的声音虽低,却字字铿锵。
忽然,远处传来巡夜人的梆子声。众人立即屏住呼吸,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灯笼被迅速吹灭,黑暗中只能听见彼此急促的心跳。
待梆子声远去,林觉民重新点亮灯笼,却发现油己燃尽。月光如水,洒在每个人年轻而坚定的脸庞上。
“怕吗?”林觉民轻声问。
一个瘦小的学生颤声回答:“怕...怕也要干!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亡了。”
吴石默默从怀中取出那本《革命军》,郑重地放进长衫的内袋,贴在心口:“怕,就永远翻不了这乱世的天。”
这句话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在场每个人的热血。
从那天起,吴石的生活仿佛打开了另一扇门。表面上,他依然是那个品学兼优的格致书院学生,代数、格致、英文门门功课拔尖;暗地里,他却成了乌山古寺的常客。
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夜晚,吴石带着自己整理的《西洋兵备考》来到古寺。这是他花了三个月时间,从书院图书馆的外文书籍中整理翻译而成。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沉默的荣耀:密使一号“这是...”林觉民翻看着手稿,难掩惊喜,“你连克虏伯火炮的射程表都译出来了?”
吴石点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革命,不能只凭一腔热血。”
烛光下,青年们传阅着手稿,不时低声讨论。有人提出要立即起义,有人主张先唤醒民众,争论不下时,吴石站起身:
“诸位可知道,福州城现有多少清兵驻防?军火库在何处?一旦起事,如何控制要道?”
一连串的问题让众人陷入沉思。
“革命不是儿戏。”吴石环视众人,“我们要做的,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要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这次聚会后,吴石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各方面的情报。他利用英文课代表的身份,经常向史密斯先生请教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借着去领事馆送文书的机会,观察各国领事馆的防卫情况;甚至通过父亲的关系,了解到福州将军衙门的兵力部署。
然而,危险总是不期而至。这日放学后,吴石刚走出校门,就被两个穿着号衣的清兵拦住了去路。
“你就是吴石?”为首的兵士上下打量着他,“有人举报你私通乱党。”
吴石的心猛地一沉,手心瞬间沁出冷汗。他强作镇定:“学生每日在书院读书,不知什么乱党。”
“读书?”兵士冷笑,“那这是什么?”他手中赫然拿着吴石前日遗失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各国火炮的对比数据。
千钧一发之际,一辆马车停在路边。车帘掀处,竟是格致书院的监院,英国人约翰逊先生。
“吴是我的学生。”约翰逊用流利的中文说道,“这些笔记是我布置的作业。怎么,大清朝连学生做功课都要管?”
清兵面面相觑,终究不敢得罪洋人,悻悻离去。
回到书院,约翰逊先生把吴石叫到办公室,意味深长地说:“吴,烛火可以照亮前路,但也容易烧着自己。你要记住,真正的光明,需要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这一夜,吴石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险遭不测,幸得约翰逊先生相助。然革命之心愈坚。尝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中国虽弱,岂无壮士?惟愿以我辈之血,荐我轩辕!”
烛光摇曳,映着少年坚毅的侧脸。窗外,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消失在闽江的方向。
(http://www.220book.com/book/X7U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