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山从团长帐篷出来时,雪己经下得密了,细碎的雪沫子落在脸上,凉丝丝的,却压不住他心里的躁 —— 老郑带着侦察兵去核实情报了,李团长和老吴在帐篷里敲定应对计划,只有他,像个局外人,站在雪地里无所适从。
他攥着衣角往灶房走,路过训练场时,看到几个士兵在雪地里练刺杀,刺刀映着雪光,闪着冷冽的光。以前在北大营,他只远远看过士兵训练,觉得那是 “正经战士” 的事,跟他这个炊事兵没关系;可现在,他也想拿起枪,也想跟弟兄们一起练,可手里攥着的,还是那把磨得发亮的炊事刀。
“铁山?咋站在这儿发呆?” 老张端着个空木盆从灶房出来,看到他,赶紧招手,“快进来,我煮了点姜汤,驱驱寒,别冻着了。”
赵铁山跟着老张进了灶房,锅里的姜汤 “咕嘟” 冒泡,散着辛辣的热气。老张给他盛了一碗,递到他手里:“我听老郑说,你带回来的情报有问题?”
赵铁山捧着碗,把刘老三的暗号、鬼子的圈套说了一遍,越说越觉得愧疚:“都怪我没经验,一开始没看出来,还差点以为三哥骗我。要是老吴没点破,咱们说不定真会中鬼子的计。”
老张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别这么说,你能把情报带回来,还能发现不对劲,己经比很多新兵强了。我年轻的时候,第一次上战场,连枪都握不稳,还把子弹打偏了,差点误伤自己人。战士不是一天练成的,得慢慢磨。”
赵铁山点点头,喝了口姜汤,辛辣的味道顺着喉咙往下滑,暖了身子,却没暖心里的慌。接下来的两天,他天天往团长帐篷附近跑,想问问情报核实得怎么样了,想知道应对计划是什么,可每次走到帐篷门口,又都退了回来 —— 他怕自己进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会打扰团长和参谋们商量事。
他只能把心思都放在灶房里,劈柴时比平时更用力,斧头落下的声音 “咚咚” 响,震得手发麻;挑水时故意绕远路,想多走几步,让自己累一点,就没时间想那些烦心事;蒸红薯时,把红薯摆得整整齐齐,像以前在北大营时那样,老王头总说 “做事要规整,做人也一样”。
可就算再忙,他也总忍不住往路口望 —— 老郑他们己经出去两天了,还没回来,会不会遇到危险?刘老三在镇上,会不会被鬼子发现?这些念头像藤蔓一样,缠得他喘不过气。
第三天早上,天刚亮,赵铁山就被外面的动静吵醒了。他跑出帐篷,看到老郑带着两个侦察兵回来了,身上沾着雪,脸上还有划伤,却笑着朝团长帐篷跑。赵铁山心里一紧,赶紧跟了过去。
帐篷里,老郑正对着地图汇报:“团长,咱们核实过了,东门弹药库确实有猫腻,表面上是两挺重机枪,其实在旁边的房顶上,还藏了一挺,是鬼子的暗哨;城郊的几个村子,鬼子己经派人去踩过点了,还在山坳里埋了地雷,就等着咱们去救百姓,好把咱们引进埋伏圈。”
李正峰点点头,眼神锐利:“好,既然知道了鬼子的底细,咱们就给他们来个将计就计!老郑,你带一队人,夜里去炸掉鬼子的暗哨,把地雷排了;老吴,你带一队人,去村子里通知百姓转移,让百姓们把家里的灯都点上,装作不知道鬼子要来;剩下的弟兄,跟我去东门弹药库,吸引鬼子的注意力,等老郑得手了,咱们就撤!”
赵铁山站在门口,听得心潮澎湃 —— 原来这就是应对计划!他赶紧走进帐篷,对着李正峰鞠了一躬:“团长,我也想参加!我能帮着搬炸药,能给弟兄们带路,还能…… 还能给弟兄们做饭!”
李正峰看着他,笑了笑:“铁山,这次任务太危险,你留在营地,帮老张照看伤员,给弟兄们准备热饭。等咱们回来,还等着吃你蒸的红薯呢。”
赵铁山还想再说什么,老郑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留在营地也很重要。上次你说刘老三可能被鬼子盯着,我们己经派人去镇上看着他了,保证他没事。你放心,我们肯定能打胜仗。”
队伍出发时,赵铁山站在路口,看着弟兄们扛着武器、背着炸药,朝着北大营的方向走,心里又急又慌。他想跟上去,可脚像灌了铅一样,挪不动 —— 他知道,自己现在还没能力上战场,还得再练,还得再磨。
接下来的一天,赵铁山在营地坐立不安,每隔一会儿就往路口望,每次听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弟兄们回来了。老张看他状态不对,让他帮忙剥红薯,他却把红薯皮剥得乱七八糟,还差点切到手。
“别慌,弟兄们都是老战士了,肯定能平安回来。” 老张递给他一块红薯,“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别饿坏了。”
赵铁山接过红薯,咬了一口,没什么味道。他想起以前在北大营,老王头总说 “越是慌的时候,越要沉住气”,可他现在怎么也沉不住气 —— 他怕弟兄们中了鬼子的埋伏,怕老郑他们遇到危险,更怕自己再也见不到他们。
首到傍晚,远处传来了脚步声,赵铁山赶紧跑出去,看到老郑带着弟兄们回来了,有的人胳膊受了伤,有的人衣服上沾着血,可脸上都带着笑。“成功了!” 老郑老远就喊,“咱们把鬼子的暗哨炸了,地雷也排了,还在山坳里伏击了鬼子的小队,杀了二十多个鬼子!东门的鬼子以为咱们要偷袭弹药库,把兵力都调过去了,结果咱们早就撤了!”
赵铁山赶紧跑过去,帮着扶伤员,给他们递水。李正峰走过来,递给她一个日军的军用水壶:“这是给你的,算是这次任务的奖励。” 他顿了顿,又说:“之前没告诉你计划,是怕你经验不足,走漏了风声。你别往心里去,这次你带回来的情报,帮了咱们大忙,要是没有你发现不对劲,咱们说不定真会中鬼子的计。”
赵铁山接过水壶,心里的委屈一下子烟消云散。他看着水壶上的日文,突然觉得,自己虽然没上战场,可也为抗日出了一份力。他想起刘老三的暗号,想起老吴的分析,想起弟兄们的英勇,心里暖暖的。
晚上,灶房里很热闹,老张煮了一锅肉粥,还蒸了红薯,弟兄们围着灶台,一边喝粥一边说战斗的事。“鬼子被炸得鬼哭狼嚎,跑都跑不赢!”“老郑一斧头就砍倒了一个鬼子,太厉害了!”“李团长枪法准,一枪就打爆了鬼子的机枪!”
赵铁山坐在旁边,听着他们说,偶尔插一句,问他们 “有没有受伤”“冷不冷”,心里的慌慢慢散了。他知道,自己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战士,还不能像老郑他们那样冲锋陷阵,还不能像李团长那样指挥战斗,可他在变 —— 从一个只会煮菜的炊事兵,变成一个会观察、会思考、会为弟兄们着想的人。
这种变化,不是靠一次任务就能完成的,是靠一次次的担心、一次次的愧疚、一次次的反思慢慢磨出来的。他摸了摸腰后的炊事刀,又摸了摸怀里的日军水壶,突然觉得,这把刀和这个水壶,都是他成长的见证 —— 刀陪他从北大营逃出来,水壶陪他经历了第一次情报任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东西,陪他继续成长,陪他变成一个真正的战士。
夜深了,弟兄们都睡了,赵铁山躺在稻草堆上,却没睡着。他想起老王头,想起小豆子,想起老周,想起刘老三,心里满是感激 —— 是他们,让他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家国,什么是战士。他悄悄摸出日军水壶,借着月光看了看,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更努力,要快点成长起来,要跟着弟兄们一起,把鬼子赶出中国,让百姓们过上安稳日子,不辜负那些为了抗日牺牲的人。
帐篷外,雪停了,月亮出来了,照在雪地上,亮堂堂的。赵铁山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仗要打,可他不再害怕了 —— 因为他有了自己的队伍,有了一起抗日的弟兄,有了要守护的家国,更有了成为一名真正战士的决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