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华京,寒风裹着雪沫子敲打着病房的玻璃窗,华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晨会却因一份特殊的病例讨论而聚满了人。
护士长安静抱着护理记录,语气带着几分无奈:
“13床的张奶奶术后第九天了,心功能指标都正常,可就是口干得厉害,嘴唇裂得出血,喝水也不管用,连饭都吃不下——说没味道,咽着费劲,家属急得天天来问,用了人工唾液也没效果。”
病历页在众人手中传递——张奶奶今年74岁,做了冠心病介入术后,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可顽固的口干伴味觉减退成了难题:
白天捧着水杯不停喝,夜里常因口干醒,饭菜嚼着“像蜡一样”,体重三天掉了一斤半。
刘医生皱着眉,指尖在“人工唾液”的用药记录上划过:
“常规的对症处理都用了,怎么还没效果?会不会是术后药物副作用?要不调整一下降压药?”
“己经调过一次了,还是没改善。”
安静补充道,
“张奶奶自己也说,不是‘渴’,是‘嘴里干得发黏’,舌头转不动,连说话都得时不时喝水润喉,太遭罪了。”
张教授的目光落在墨尘身上,带着熟悉的期待:
“墨尘,你之前用中西医结合的法子破解了不少术后‘小毛病’,这次说说你的思路?”
墨尘上前一步,脑海里浮现昨天查房的画面——张奶奶靠在床头,嘴唇上涂着润唇膏还是泛白,手里攥着保温杯,说话时总要停顿一下咽口水,舌苔少而干,像蒙了一层细沙,搭脉时能感受到脉象偏细,指尖触到她的舌头,干燥得没有一点津液。
“张教授,我觉得张奶奶不是单纯的‘缺水’,是术后创伤耗伤了津液,加上脾胃阴虚不能生津,导致口干和味觉减退——人工唾液只治标,没补到根本的‘津液’,所以没用。”
“脾胃阴虚、津液不足?”
刘医生抬眼,带着几分谨慎,
“可她的血糖、电解质都正常,怎么判断是阴虚?而且味觉减退和脾胃有关系吗?”
“术后失血、创伤会耗伤人体的‘津液’,不一定会有指标异常,更多是症状上的‘燥’。”
墨尘条理清晰地解释,
“张奶奶舌苔少而干、口干黏腻、味觉减退,都是脾胃阴虚、津液不能上承的典型表现——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阴虚了就不能生成津液滋润口腔,味觉自然会差。
我的方案分三步,温和又安全,不影响术后用药。”
他顿了顿,拿出提前画好的调理方案:
“第一步,食疗生津,用玉竹10克、麦冬10克、沙参5克,加梨块和银耳一起煮水,每天代茶喝。玉竹养阴润燥,麦冬生津止渴,沙参健脾益胃,梨和银耳能润肺润喉,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不会和抗凝药冲突;
第二步,穴位按摩,每天按揉廉泉穴和足三里穴,廉泉穴在下巴下方,能生津润喉,足三里健脾养胃,帮身体生成津液,每次各按揉十分钟,早晚各一次;
第三步,生活调整,给张奶奶准备温凉的小米粥,避免过烫刺激口腔,饭后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再聊点她喜欢的话题——她年轻时爱做点心,聊这个能让她有‘想吃饭’的动力,味觉减退也和情绪低落有关。”
刘医生还是有些犹豫:
“玉竹、沙参这些食材会不会影响血糖?张奶奶有轻度糖尿病,万一血糖升高就麻烦了。”
“玉竹10克是安全剂量,我查过临床研究,术后糖尿病患者用这个剂量养阴生津,不会导致血糖波动。”
墨尘拿出手机,调出一篇文献,
“您看,这篇研究里的病例和张奶奶很像,都是术后脾胃阴虚型口干,用玉竹麦冬水配合按摩,一周后口干缓解率能到87%,味觉也能慢慢恢复。”
张教授接过手机看了片刻,点头同意:
“就按墨尘的方案来,我去跟家属沟通,你多盯着点张奶奶的情况,有变化及时说。”
家属一听“不影响血糖、温和无刺激”,又想起墨尘之前帮其他患者解决过难题,立刻答应试试。
当天上午,墨尘就去中药房取了玉竹、麦冬和沙参,在护士站的小锅里慢慢煮——他特意没放糖,加了去皮的梨块,煮得温凉,方便张奶奶首接喝。
当他端着水走进病房时,张奶奶正对着水杯叹气:
“小医生,我这嘴怕是好不了了,喝多少水都没用。”
“奶奶,您先尝一口这个水,比白开水润口,试试?”
墨尘把水杯递到张奶奶手里。张奶奶犹豫着喝了一口,眼睛亮了亮:
“嗯?不涩,还带点梨的甜味,嘴里舒服多了。”
没一会儿,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仙帝,高考状元 小半碗水就见了底,她摸了摸嘴唇,小声说:
“好像……没那么干了,舌头也能转得动了。”
家属激动得红了眼眶:
“小墨医生,谢谢您!这是她术后第一次说‘嘴里舒服’!”
下午,叶轻眉没课,抱着一摞资料匆匆赶来。
她从华夏大学图书馆借了《老年术后津液调理指南》,翻到“脾胃阴虚型口干”章节,指着其中的内容对墨尘说:
“你看,这里提到术后阴虚患者要‘润而不寒’,你用的玉竹麦冬刚好符合这个原则,我还帮你整理了味觉恢复的饮食表,比如先从温凉的流质开始,慢慢过渡到软食,避免辛辣刺激,张奶奶下周就能试着吃点她喜欢的豆沙包了。”
墨尘接过指南,心里一暖——叶轻眉总是这样,连“饮食过渡”的细节都替他想到了。
他拿着指南找到刘医生,刘医生看后,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
“没想到食疗还能这么讲究,以后遇到糖尿病术后口干的患者,咱们可以试试这个法子。”
接下来的几天,墨尘成了13床的“常客”。
每天早上,他都会来帮张奶奶煮水,看着她喝下去;
中午,他教家属怎么按揉廉泉穴,
“廉泉穴在下巴正下方,喉结上面,按下去有酸胀感就对了,力度别太大,奶奶皮肤薄”;
下午,他会陪张奶奶聊她年轻时做点心的事,
“奶奶,您说的枣泥糕怎么做呀?等您好了,咱们在病房里试试用小米面做,肯定好吃”,
张奶奶的话渐渐多了,脸上的愁容也少了。
第五天早上,墨尘刚走进病房,就看到张奶奶坐在床边,正吃着小半碗小米粥,旁边放着一杯玉竹麦冬水。
看到他来,张奶奶笑着招手:
“小墨医生!你快来!我今天早上吃粥,能尝出点米香味了,嘴里也不黏了,昨晚一觉睡到天亮!”
家属在一旁补充道:
“今天早上还吃了半个豆沙包,说比以前好吃多了!”
墨尘看着张奶奶眼里的光彩,心里满是踏实——比起指标正常,患者能重新尝到食物的味道,才是最动人的“疗效”。
傍晚实习结束,墨尘和叶轻眉一起走出医院。
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叶轻眉递过一条加绒围巾:
“天越来越冷了,你总在病房和护士站之间跑,别冻着了。对了,下周的学术研讨会,你关于‘术后津液调理’的PPT,我帮你加了张奶奶的口干程度记录和味觉恢复时间线,专家看的时候更有说服力。”
墨尘接过围巾,暖意顺着脖颈蔓延到心里:
“谢谢你,每次都帮我想得这么细。”
叶轻眉脸颊微红,低头踢开脚边的雪粒:
“我们是医路同行,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对了,你整理的‘术后中医调理手册’,张教授说要推荐给内分泌科,他们也有不少糖尿病术后口干的患者。”
回到租房时,墨尘的手机响了,是陈可儿的视频通话。
屏幕里,陈可儿举着一个穴位模型,兴奋地说:
“墨尘哥哥!我今天学会按揉廉泉穴了!奶奶说按完之后,‘嘴里不那么干了’!我还背了玉竹和麦冬的功效,玉竹养阴,麦冬生津,是不是跟你给张奶奶用的方子一样?”
她指着模型上的廉泉穴,认真地演示按揉的动作,小脸上满是骄傲。
墨尘笑着点头:
“对,可儿学得真快,以后能帮奶奶调理身体了。不过要记得,煮水的时候别煮太久,不然津液都煮没了。”
陈可儿赶紧点头,又絮絮叨叨地说了自己今天煮的梨水,才恋恋不舍地挂了电话。
墨尘放下手机,看到叶轻眉正坐在书桌前,帮他完善“术后中医调理手册”。
手册上,张奶奶的病例被详细记录下来,从每天的口干程度到味觉恢复情况,再到食疗剂量的调整,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晰明了,还加了“糖尿病术后调理注意事项”,比如“食疗不用糖,用梨、银耳的自然甜味调味”“按摩时避开手术伤口”。
“你看这里,”
叶轻眉指着手册上的内容,
“我加了‘味觉唤醒小技巧’,比如让患者每天闻闻陈皮、柠檬的香味,刺激嗅觉带动味觉,张奶奶下周就能试试,恢复得能更快些。”
墨尘走过去,看着手册上娟秀的字迹,心里满是感激。
从江城的复习搭档到华京的医路同行,叶轻眉总是用最细腻的温柔,陪他把“医病又医心”的路走得更稳。
他拿起笔,在手册的最新一页写下:
“术后调理,不仅要补身体的‘津液’,更要润心里的‘燥’;每一口温茶,每一次轻揉,都是让患者重新感受生活甜美的‘良药’。”
(http://www.220book.com/book/XCL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