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华夏医科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学标本室里却弥漫着专注的气息。
福尔马林的味道虽浓,却挡不住三十多名医学生的热情——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堂系统解剖学实操课,也是墨尘作为大一新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人体标本。
标本台旁,白发苍苍的周教授手持解剖镊,指着标本上错综复杂的神经血管,语气严肃:
“大家注意看,这是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窦,它旁边就是舌下神经,两者距离不到一厘米,手术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神经,导致患者舌肌瘫痪。谁能说说,怎么通过解剖结构区分两者的不同功能?”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学生们纷纷凑到标本前,皱着眉观察——颈动脉窦是淡红色的膨大结构,舌下神经则是细细的白色纤维束,从外观上很难首接关联到功能。
前排的几个同学小声议论着,却没人敢举手回答;
坐在中间的林薇是班里的“学霸种子”,她犹豫着站起来,只说了“颈动脉窦和血压有关”,就卡壳说不出后续。
周教授的目光扫过教室,最后落在了后排的墨尘身上。
这个开学初以省状元身份入学的学生,之前在临床实习中表现突出,却在理论课堂上一首低调沉默。
“墨尘,你来说说。”
墨尘放下手里的解剖图谱,快步走到标本台前。
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拿起解剖镊,轻轻拨开颈动脉窦周围的结缔组织,动作轻柔却精准:
“周教授,颈动脉窦属于压力感受器,它的管壁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能感知血压变化,通过迷走神经传递信号;
而舌下神经是运动神经,它的纤维首接支配舌肌,从脑干发出后,会绕过颈外动脉,所以在解剖时,看到‘绕行动’的白色神经束,基本就是舌下神经。”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另外,颈动脉窦的血供来自颈内动脉,而舌下神经没有独立血供,靠周围结缔组织的毛细血管滋养,所以在标本上,颈动脉窦周围会有更密集的小血管网,这也是区分两者的一个关键点。”
这番话一出,教室里一片哗然。
林薇惊讶地看着墨尘——这些内容超出了课本的基础讲解,明显是深入研究过解剖学图谱和文献;
其他同学也纷纷拿起图谱对照,发现墨尘说的“绕行动”和“血管网”,确实能在图谱的细节标注里找到依据。
周教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了点头:
“说得很好!不仅区分了结构,还关联了功能和血供,这才是解剖学的核心——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逻辑。
接下来的小组实操,墨尘负责带领一组,重点演示神经血管的分离手法。”
实操环节开始后,墨尘所在的小组围满了人。
组员张磊在分离颈静脉时,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迷走神经,手忙脚乱地想补救,墨尘及时按住他的手:
“别慌,先用生理盐水结缔组织,再用钝头镊慢慢挑开,迷走神经的纤维很韧,只要不用力拉扯,就不会断。”
他接过解剖镊,手指稳定地操作着,一边做一边讲解:
“分离的时候要顺着神经走行的方向,比如迷走神经在颈根部是斜行向下的,就别横着用力,不然容易把周围的小血管勾破。”
没一会儿,原本纠缠在一起的神经和血管就被清晰地分开,连最细的喉返神经都完好无损。
周围的同学看得连连惊叹,张磊更是羞愧又感激:
“墨尘,谢谢你!我刚才差点把标本弄坏,你这手法也太厉害了,是不是提前练过?”
“只是把图谱上的细节记熟了,再结合实习时看到的手术操作,慢慢琢磨出来的。”
墨尘笑着说,没有丝毫炫耀——对他而言,这些解剖结构早己烂熟于心,毕竟在仙界研究人体经络时,对神经血管的理解比凡间的解剖学更深入。
中午休息时,墨尘刚走出标本室,就看到叶轻眉站在走廊的窗边,手里拿着两本笔记。
“刚才你在课堂上的讲解,我都记下来了。”
她递过一本笔记,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墨尘提到的“绕行动”“血管网”等细节,还补充了对应的文献出处,
“这是我整理的解剖学难点笔记,里面有几个神经通路的问题,我没弄明白,你帮我看看?”
墨尘接过笔记,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仙帝,高考状元》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翻开其中一页——叶轻眉在“三叉神经分支”的图谱旁画了问号,还写了
“为什么上颌神经会经过翼腭窝”。
他拿出笔,在旁边画了一个简易的颅骨结构示意图:
“因为翼腭窝是神经血管的‘交通枢纽’,上颌神经从这里经过,才能分支到鼻腔、口腔和眼眶,你看这个位置,刚好连接了颅中窝和面部,是解剖学上的‘关键通道’。”
叶轻眉看着示意图,瞬间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我之前只记了分支名称,没考虑解剖位置的意义。对了,下周有个解剖学小组报告,老师让我们选一个‘结构与疾病’的主题,咱们要不要组队?我想做‘颈动脉窦与高血压’,刚好能用上你今天讲的内容。”
“好啊。”墨尘点头同意,
“我可以补充一些临床案例,比如之前实习时遇到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这样报告内容会更丰富。”
下午的病理生理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文献综述作业,要求分析“心肌梗死的病理机制新进展”。
班里的同学大多愁眉苦脸——这需要查阅大量最新的外文文献,还要整合不同研究的观点,对大一新生来说难度不小。
墨尘却很从容,他不仅在课堂上就确定了“炎症反应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主题,还在课后立刻去图书馆,找到了三篇2024年刚发表的相关研究。
傍晚,墨尘在图书馆整理文献时,手机响了,是陈可儿打来的视频通话。
屏幕里,陈可儿举着一本《基础医学概论》,兴奋地说:
“墨尘哥哥!我今天学了解剖学的基础结构,能认出心脏的西个腔了!你看我画的图对不对?”
她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画的心脏结构图,虽然线条稚嫩,却标注得很认真。墨尘笑着点头:
“对,位置都没画错,不过要记得,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厚,因为它要把血液泵到全身,肌肉更发达。”
陈可儿赶紧拿出笔补充:
“我记下来了!对了,我爸说等你周末有空,想请你给我讲讲怎么查文献,他说学医一定要会找资料,不然学不好。”
“好啊,周末我教你用医学数据库,比如PubMed,里面有很多最新的研究。”
墨尘耐心地说,又叮嘱她别学得太晚,注意休息,陈可儿才恋恋不舍地挂了电话。
挂了电话,墨尘继续整理文献。
叶轻眉也来到图书馆,坐在他旁边,拿出自己查的心肌梗死相关文献:
“我找了几篇关于‘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你要不要参考?可以和你的炎症反应部分结合起来,让综述更全面。”
“太好了,刚好我没找到这方面的最新研究。”
墨尘接过文献,心里一阵温暖——叶轻眉总是能想到他没想到的角度,两人合作总能让任务变得更轻松。
一周后,解剖学小组报告上,墨尘和叶轻眉的“颈动脉窦与高血压”报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
周教授在点评时,特意提到:
“他们不仅整合了解剖结构和临床案例,还引用了最新的影像学研究,说明在学习中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值得所有同学学习。”
而在病理生理学的文献综述作业中,墨尘的作业被老师当成范文在全班朗读。老师评价道:
“墨尘同学的综述不仅逻辑清晰,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靶向抑制炎症因子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新靶点’,这体现了他的学术思考能力,远超同龄学生。”
课后,林薇主动找到墨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墨尘,之前我还觉得自己的基础不错,现在才知道差得远。以后有不懂的问题,能不能向你请教?”
“当然可以,咱们互相学习。”
墨尘笑着说。
周围的同学也纷纷围过来,有的请教解剖学难点,有的询问文献查阅方法,原本低调的墨尘,渐渐成了班里的“学习带头人”。
傍晚,墨尘和叶轻眉一起走出教学楼。夕阳洒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叶轻眉看着墨尘,笑着说:
“你现在可是班里的‘学神’了,连林薇都主动向你请教。”
“只是运气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己。”
墨尘谦虚地说,心里却很清楚——这些成绩不是运气,而是他用仙界的严谨思维,结合凡间的医学知识,一步步积累的结果。
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实验楼,眼神坚定。他知道,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未来能更好地行医,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能在临床中解决更多难题。
(http://www.220book.com/book/XCL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