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将抗战元素巧妙地融入桂戏,比如编一些反映战士们在前线英勇杀敌、百姓们积极支援抗战、沦陷区同胞奋起反抗的剧目,既能传承和发扬桂戏这一地方文化瑰宝,又能唤醒更多民众的抗日意识,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说不定会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白崇禧眼睛一亮,仿佛茅塞顿开,脸上的愧疚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兴奋与期待:“周先生说得太对了!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回头我就立刻找戏班班主谈谈,让他们尽快改良戏曲题材,成立专门的创作小组编写抗战剧目。要是需要经费支持或者演出场地,我都可以协调解决,一定大力支持!”
周先生点头赞许,眼神中带着鼓励:“这样不仅能让桂戏在抗战的大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为抗战事业贡献一份独特的文化力量,可谓一举两得。”两人边走边聊,从戏曲改良聊到文化抗战,从桂林的局势聊到全国的抗战形势,夜色中的桂林城虽然安静,却处处透着蓬勃的生机——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哪怕是在文化领域,也能开辟出一片属于抗战的战场。
西、戏曲革新:知识分子的担当
与此同时,戏院内的后台一片混乱,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班主周铁山手里拿着一根手腕粗的实木棒子,怒气冲冲地站在两个主演面前,脸色铁青,唾沫星子随着他的吼声飞溅:“你们怎么搞的?平时排练得好好的,今天怎么唱得乱七八糟?音唱不准,动作也不到位,把观众都唱跑了!我养你们这群吃白饭的,就是让你们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丢我的脸吗?今天非要好好教训教训你们不可!”
两个主演吓得跪在地上,头埋得低低的,大气都不敢喘。男主演穿着蓝色的书生长衫,脸上的油彩还没来得及卸,黑色的眼线被泪水冲得晕开,在脸颊上冲出两道难看的白痕;女主演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艺名叫小金凤,穿着粉色的戏服,梳着精致的发髻,肩膀因为害怕而不停地发抖,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关节都泛白了。
“周班主,住手!”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后台的混乱。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灰色长衫的学者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本厚厚的书,正是刚才观戏的文艺界人士林墨。他是上海暨南大学的文学教授,抗战爆发后辗转多地来到桂林,一首在为《救亡日报》撰稿,主张“文化抗战”,用笔墨唤醒民众,在桂林的学者和文化圈子里很有威望。
周铁山愣住了,手里高高举起的木棒停在半空,动作僵住了。他看到林墨,脸上的怒气瞬间收敛了不少,语气也变得有些局促:“林先生?您怎么还没走?是不是我们的戏哪里让您不满意了?”他对林墨有些敬畏——毕竟林墨是有学问的文化人,见识广,说话有分量,而且和很多文艺界的名人都有往来,他可不敢轻易得罪。
(http://www.220book.com/book/XDX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