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吃货老王”视频的持续发酵,以及王强精心运营的口碑传播,“李家灶”的名声逐渐传出了黔东南,甚至传到了省外。
开始有食客,不远千里,专程为这一口“无法被复制的味道”而来。
一个周末,店里来了几位从粤港澳开车过来的客人。他们一路导航,颠簸了七八个小时,到达时己是傍晚。为首的是一位衣着讲究、谈吐不俗的中年人,他坦言自己是资深“老饕”,看了视频后心痒难耐,特意带朋友来“朝圣”。
他们点了满满一桌子菜:酸汤鱼、羊肉粉、破酥包、炒山珍、凉拌折耳根……每上一道菜,他们都仔细端详,认真品尝,然后低声交流,脸上露出惊叹和满足的表情。
吃完后,那位中年“老饕”找到李明,郑重地说:“李老板,不虚此行!真的不虚此行!你们这酸汤的层次感,这羊肉粉汤头的醇厚,这食材的本味……我在广州、香港的米其林餐厅都很难吃到这种‘有根’的味道。这不是烹饪技巧的问题,这是风土,是时间,是你们一家人对传统的坚守,共同造就的。”
他当场预定了下一次来的位置,并表示要带更多朋友来体验。
这样的“朝圣者”越来越多。有从上海飞过来,专门为了吃一顿酸汤鱼的白领;有从北京开车来,进行“美食之旅”的退休夫妇;甚至还有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背包客,拿着手机上的翻译软件,指着酸汤鱼的图片,艰难地点单。
“李家灶”真正成了云雾镇,乃至黔东南地区的一个美食地标。镇上的旅馆、民宿生意也跟着好了起来。街道办杨主任喜笑颜开,多次在镇上的会议上表扬“李家灶”,称其为“云雾镇旅游发展的引擎”。
然而,盛名之下,甜蜜的烦恼也升级了。
最大的问题还是接待能力。即使实行了严格的预约制,预约档期也己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许多临时起意前来的客人,根本排不上号,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店里不得不拒绝一些没有预约的客人,难免会听到一些抱怨。
“老板,我们大老远来,通融一下嘛!”
“就加一张小桌子也行啊!”
“是不是看不起我们散客?”
李明和王芳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赔着笑脸,心里也颇不是滋味。他们想服务好每一位客人,但现实条件确实有限。
后厨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爷爷毕竟年事己高,长时间站在灶台前,腿脚会浮肿。岳母揉面的手腕,也贴上了膏药。虽然请了一个本地帮工负责洗刷,但核心的烹饪工作,依然主要依靠几位老人。高强度的工作,让大家身体上的疲惫感越来越明显。
一天晚上打烊后,李明看着爷爷坐在院子里,用热水泡着肿起的双脚,岳母揉着酸痛的手腕,心里一阵酸楚。
“爸,妈,岳母,这样下去太辛苦了。咱们……是不是考虑,扩大一下店面?或者,真的像钱老板说的,开个分店?”李明犹豫着提出这个想法。
爷爷闭着眼睛,享受着小花给他捶背,半晌,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疲惫,却异常坚定:
“店大了,味道就散了。灶火就那么多口锅,我跟你岳母,就西只手。贪多嚼不烂。咱们李家灶,靠的就是这口心气,这股专注。失了这份心,跟城里那些连锁店有啥区别?”
岳母也点点头:“明子,你爷爷说得对。手艺这东西,没法量产。咱们宁可少接点客人,也不能砸了招牌。”
王芳握住李明的手:“我知道你心急,想快点还债,也想让更多客人吃到。但有些事,急不得。咱们得对得起那些千里迢迢来的客人,对得起咱们自己的良心。”
李明沉默了。他知道家人们说得对。扩张,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但很可能稀释掉“李家灶”最核心的竞争力——那份独一无二的、带着家庭温度和土地灵魂的味道。
可是,面对巨大的债务和汹涌而来的需求,固守原地,又仿佛是一种煎熬。
(http://www.220book.com/book/XE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