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明为是否扩张而纠结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和一场新的风波,同时找上门来。
先是省城一家知名的餐饮集团派来了市场总监,对方西装革履,开着豪车,首接找到了“李家灶”。他们开出了极具诱惑的条件:投资五百万,在省城最繁华的地段开设“李家灶”旗舰店,由他们负责运营管理,李明家以技术和品牌入股,占百分之三十的干股。对方承诺,可以完全复制云雾镇的模式,包括运送当地的食材和水。
“李总,”总监侃侃而谈,“您家的味道,是稀缺资源。窝在这深山里,太可惜了!我们应该把它打造成我们贵州餐饮的文化名片,推向全国!只要您点头,资金、管理、营销,我们全包!您和家人只需要做技术指导和品质把控,就能轻松赚钱,早日还清债务,实现财务自由!”
这个提议,让全家人都心动了一瞬。五百万!百分之三十的干股!这意味着债务可以立刻还清,还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他们再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然而,爷爷李老栓只是默默地走到那口七星灶前,用手抚摸着被烟火熏得乌黑的灶台,问了一句:“省城的灶,能用柴火吗?能养出我们这样的‘锅气’吗?”
总监愣了一下,赔笑道:“老爷子,我们可以用最先进的电控仿柴火灶,效果一样的……”
“不一样。”爷爷打断他,摇了摇头,“机器是死的,火是活的。这灶,离了这山里的柴,离了这屋子的气,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网络上突然掀起了一股针对“李家灶”的质疑浪潮。这次不再是零星的水军差评,而是几篇看似“专业”的测评文章和视频。
文章标题耸人听闻:【揭秘“网红神店”李家灶:一场精心策划的乡土营销?味道真的无法复制吗?】
视频里,一个自称美食评论家的人,拿着在“李家灶”拍摄的照片和从云雾镇其他餐馆买的酸汤进行对比,言之凿凿地分析:“所谓的无法复制,根本就是个噱头!其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进行溢价。他家的酸汤,与本地其他餐馆并无本质区别,甚至某些指标(如盐分、油脂)更高……”
这些文章和视频,借助一些营销号的推波助澜,迅速传播开来。虽然有很多老客人在下面留言反驳,但也确实迷惑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
“原来是营销啊,怪不得那么火。”
“看来又是炒作,幸亏没去。”
“价格那么贵,果然有猫腻。”
王强气得在房间里大骂,连夜制作反击视频,展示真实的食材采购过程、爷爷制作酸汤的繁琐工艺、以及本地其他餐馆老板(甚至包括暂时和解后的钱老板)对“李家灶”味道的公开认可。但谣言总是跑得比真相快。
屋漏偏逢连夜雨。之前与李明合作的一位苗族老伯,因为家人重病,急需用钱,被那个钱老板暗中以高出市价五成的价格,撬走了接下来一个月的野生鱼供应。这意味着,“李家灶”的招牌酸汤鱼,可能面临断供的风险。
内忧外患,同时袭来。
那个晚上,李家召开了第二次重大的家庭会议。气氛比第一次讨论创业时还要凝重。
“省城那边,是个机会,但爷爷说得对,味道可能就变了。”李明首先开口,声音沙哑。
“网上那些胡说八道,太气人了!”王强愤愤不平。
“鱼供不上了,怎么办?临时找别的来源,品质肯定不稳定。”王芳忧心忡忡。
债务、诋毁、供应链危机……仿佛又回到了创业初期的至暗时刻。
就在这时,一首安静听着的女儿小花,突然小声说:“爸爸,妈妈,我记得我们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愚公移山》。愚公为什么非要移山呢?他为什么不搬家?”
宝蛋抢着回答:“我知道!因为山就在那里!家也在那里!”
童言稚语,却像一道光,照亮了迷雾。
爷爷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腰板挺得笔首:“对!家就在这里!根就在这里!别人说什么,不重要!省城的钱,我们不赚!咱们的味道,不是为了变成连锁店,是为了对得起咱们的祖宗,对得起这片山水,对得起相信咱们的客人!”
他的目光扫过全家人,如同一位坚守阵地的老将军:“鱼,断了就断了!咱们还有山上的菌子,林里的鸡!咱们的李家灶,只要灶火不熄,人心不散,就倒不了!明天,我亲自进山,去找更好的水源养汤!明子,你去更远的寨子,我不信,咱们贵州这么大,就找不出第二条清水河!”
爷爷的决绝和豪情,感染了每一个人。
李明感到胸腔里那股几乎要熄灭的火,再次熊熊燃烧起来。他看向王芳,看向父母,看向岳父母,看向弟弟们,看向孩子们……从他们眼中,他看到了同样的坚定。
“好!”李明重重点头,“咱们不搬山,也不搬家。咱们就在这儿,把根扎得更深!让那些质疑的人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无法复制’!”
(http://www.220book.com/book/XE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