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的家,是个九十平米的老房子,此刻塞得满满当当,像一节春运的绿皮车厢。
核心圈沙发区:李明、王芳。两边是西位主力军:李明的父母李建国、张桂兰,王芳的父母王建军、刘淑芬。外围小板凳:李明的爷爷李老栓、奶奶赵秀英,王芳的姥姥,九十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的孙家婆婆。两个未婚的小舅子,王强和王大壮,靠着墙根站着,像两尊门神。儿子宝蛋和女儿小花盘腿坐在地毯上。
会议气氛,与其说是严肃,不如说是……热烈。
“要我说,当初就不该辞那铁饭碗!”李爸李建国,退休老会计,习惯性复盘,手指点着茶几,“现在好了,六十万,六十万啊!我跟你妈攒了一辈子!”
“哎呀老头子,少说两句!”李妈张桂兰打断他,递给李明一个削好的苹果,“儿子心里不比你难受?创业嘛,有赚有赔。”
“赔也不能赔这么彻底啊!”岳父王建军,退休小学语文老师,扶了扶眼镜,“这属于……属于史诗级烂尾楼工程!”
岳母刘淑芬瞪了他一眼:“不会用词就别用!明子,别怕,妈这儿还有两万块私房钱,你先拿着。”
“我也有!”奶奶赵秀英颤巍巍掏出一个手绢包,“这是我的药钱,先紧着你用。”
爷爷李老栓咳嗽一声,嗓门洪亮:“扯那些没用的!现在关键是,下一步咋整?天塌下来,也得吃饭!”
王芳深吸一口气,拿出家庭会议主持人的气场:“爸,妈,爷爷奶奶,姥姥,钱的事,我们夫妻俩扛。今天叫大家来,一是通报情况,二是集思广益,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增加点收入,尽快把债还上。”
小舅子王强,二十五岁,之前干房产中介,脑子活络,率先发言:“姐夫,要不我带你跑滴滴去?或者送外卖?我有个哥们,一个月能挣小一万!”
王大壮,二十三岁,体格敦实,之前跟人在工地干,闷声道:“哥,我那边工地还缺人,一天三百,就是累点。”
李明嘴里发苦。跑滴滴?他那点车技,估计赚的钱不够交罚款。送外卖?他这老腰怕是要折在电动车上。去工地?他这西体不勤的身板,怕是半天都撑不下来。
“不行不行,”李妈第一个反对,“你姐夫哪吃得了那个苦。”
就在气氛陷入僵局时,一首眯着眼没说话的孙家姥姥,忽然开口了,声音慢悠悠,却带着奇异的穿透力:“钱啊,是流水,今天来明天走。人啊,是根,扎得深,才立得稳。明子这次摔跟头,是根没扎对地方。”
她转向李明:“你爷爷,你外公,他们那一辈,是靠什么活下来的?靠手艺,靠地里长出来的东西。”
爷爷李老栓像是被点醒了,猛地一拍大腿:“对啊!咱老李家,往上数几代,那也是村里红白喜事掌勺的!你太爷爷那手酸汤鱼,十里八乡谁不夸!”
岳母刘淑芬也眼睛一亮:“我爸!你外公!那可是国营饭店的白案老师傅,他那手做羊肉粉、做破酥包的绝活,现在都快失传了!”
“食材,”王芳若有所思,“我记得以前回我贵州老家那边,山里的菜、河里的鱼,那个鲜味,在外面根本吃不到。”
李明老家,在黔东南深处一个名叫“云雾镇”的小城,那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但也因此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东西。
孙家姥姥点点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菜。外面的东西,花样再多,少了那口‘地气’,就没魂儿。”
女儿小花突然举起手机,屏幕上是某个美食博主的视频:“爸妈你们看!现在网上就流行这种‘原产地美食’、‘无法复刻的味道’!都说我们贵州的东西好,就是因为水好、空气好,食材天生自带buff!”
儿子宝蛋虽然听不懂,但不妨碍他捧场:“对!我们贵州最棒!爸爸我们去山里做饭吧!”
童言无忌,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李明脑中的迷雾。
开火锅店,他用的底料是工业生产的,牛肉是冷冻的,蔬菜是大棚的。他试图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复制一种他并不真正理解的“地道”。他失败了,败得彻底。
可是,如果……如果他把店,开回那片生养他的土地上去呢?用爷爷记忆里的方子,用外公传承的手艺,用山里河里最新鲜的食材……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一颗种子,落在了肥沃的泥土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XE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