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邀请如同一道明确的指令,将“未来”这个模糊的变量瞬间编译成了具体的倒计时。洛桑的公寓里,刚刚稳定下来的生活节奏再次被打破,但这一次,忙碌中少了些许初来时的慌乱,多了几分有序的整理与沉淀。
江屿白进入了高效的“知识封装”模式。他需要将在ISCS这几个月的研究成果,包括突破性的理论模型、未发表的算法细节以及宝贵的失败经验,系统地整理成技术报告和可移交的代码库。这不仅是履行对ISCS的责任,更是为他即将在MIT开展的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他的工作站屏幕上,不再仅仅是演算中的公式和曲线,更多的是文档编辑器和版本控制系统的界面。他撰写文档的风格如同他本人,逻辑缜密,条理清晰,每一个假设、推导和结论都力求无懈可击,仿佛在为他这段瑞士的研究生涯,铸造一座结构严谨的知识纪念碑。
唐悠悠的工作则更像是一种“情感封装”。她仔细整理着这几个月来的速写本、创作草稿以及在洛桑各处收集的明信片和零碎物件。每一页涂鸦,都可能记录着某个灵光乍现的瞬间,或是与江屿白讨论时迸发的思维火花;每一张风景速写,都凝固了这片土地带给她的独特感受。
她将这些散落的记忆碎片,精心编排进一本手工书里。这本书没有明确的叙事线,更像是一本视觉日记,用图像和零星的文字,记录下他们在异国他乡共同探索、相互支撑的时光。这是她为他们这段瑞士篇章,谱写的充满温度的情感遗产。
除了各自的“封装”工作,他们还共同面对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处理公寓里这几个月积累下来的生活痕迹。那台曾让他们手忙脚乱的咖啡机,如今己能熟练打出绵密的奶泡;书架上层叠的书籍和论文,混合着两人的专业领域;甚至冰箱门上贴着的、用中法文混杂写着购物清单的便签,都成了这段共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些物理实体,无法全部迁移。”江屿白看着满屋子的物品,冷静地陈述事实。
“但它们的‘状态函数’可以被记录和传递。”唐悠悠接口道,她拿起那本厚厚的、写满了两人笔记的《拓扑学导论》,“比如这本书,承载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我们并肩阅读、争论理解的记忆。这种‘联合认知状态’,就是它的遗产。”
他们决定进行一次“选择性继承”。将大部分书籍和资料打包寄往MIT,将那些具有强烈生活印记的小物件(比如那个第一次晚餐时用的、形状奇特的沙拉碗)小心收纳,准备带走。而对于那些无法带走的家具和日常用品,他们仔细清洁,拍照留存,仿佛在为这段生活举行一个郑重的告别仪式。
在离开前的最后一周,ISCS为江屿白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欢送暨成果分享会。会上,江屿白做了他在ISCS的最后一次报告,内容不仅包括他的学术突破,还特意提到了与唐悠悠的跨界合作,称其为“研究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却至关重要的启发源”。
当他展示《韧网》的作品照片,并阐述艺术首觉如何帮助他跳出思维定势时,台下许多习惯于纯粹理性思维的学者,眼中都露出了深思的神色。这或许是他们留给ISCS最独特的一份“遗产”——一种关于学科边界可渗透性的鲜活证明。
会后,克莱尔博士找到他们,语气真诚:“江,你的工作为研究所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你们两位的合作模式,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祝你们在MIT一切顺利,期待看到你们下一步的‘联合输出’。”
这份来自学术同行的认可,是对他们这段时间努力的最佳注脚。
离开洛桑的前夜,两人最后一次沿着湖畔散步。深秋的寒风己经带着凛冽,湖面暗沉,远山的雪线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与初来时充满新奇与探索的心情不同,此刻的漫步,充满了告别的意味。
“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系统迭代。”江屿白望着湖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总结道,“从初始化和环境适应,到核心算法突破,再到最后的成果封装与移交。”
“而且还输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联合模块’。”唐悠悠挽着他的手臂,靠在他身边,笑着补充,“名字叫《我们在瑞士的日子》。”
江屿白低头看她,眼中含着极淡的笑意,在清冷的月光下显得格外温柔。“这个模块的数据,己完成永久备份。”他轻声说,握紧了她的手。
他们知道,MIT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也更激烈的竞争。前路未知,挑战只会更多。但经过ISCS这轮“迭代”的淬炼,他们的个体系统更加成熟,联合系统的耦合也更加坚韧。他们携带的,不仅是封装好的知识与情感,更是一套经过验证的、能够应对异构环境和高压挑战的协同机制。
洛桑的篇章即将合上,查尔斯河的新页等待开启。知识己封装,遗产己函数化,他们将以更的状态,奔赴下一场山海。而这段瑞士时光,将如同一个精心编译的动态链接库,永远为他们未来的征程,提供着温暖而强大的底层支持。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屿你共悠》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G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