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州桥夜市的灯火在薄暮中一盏盏亮起,将谢石测字摊前的人群映照得影影绰绰。在这片喧嚣与暗涌之中,苏琬如同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谢石日渐复杂的生活里。
她总在日落时分提着食盒而来,素色衣裙在秋风中轻扬。食盒里有时是还冒着热气的包子,有时是精心熬制的羹汤,每一样都透着寻常市井人家难得的精致。但她带来的远不止这些温热的饭食,更有一份洞察人心的敏锐。
这日午后,一位衣着朴素的老者蹒跚而至。他头戴方巾,身着半旧的首裰,脚踩一双洗得发白的布鞋,看上去就是个寻常的乡间老儒。
"先生,"老者颤巍巍地写下一个"米"字,"老朽想问问,今冬的粮价走势如何?"
谢石正要依字理分析,苏琬恰在此时上前斟茶。她俯身时轻声耳语:"先生且看,他袖口内衬是苏州云锦,足下布鞋却一尘不染。"
这话如一道亮光,瞬间照见了谢石忽略的细节。他再细观老者,虽言辞谦卑,眉宇间却隐约可见久居人上的气势;执笔的姿势更是标准馆阁体,绝非乡间塾师所能及。
谢石心领神会,在解答时格外谨慎:"『米』字,西点如谷粒,一横如秤杆。今岁收成尚可,粮价当以平稳为主。"他只言市场规律,不涉朝政,更不提各地粮仓储粮、漕运调度等敏感话题。
老者听罢,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却仍含笑致谢离去。后来邢三手查明,此老竟是致仕的户部尚书王文卿,此番微服前来,实为试探谢石是否可为其所用。
"字理虽妙,人心更杂。"事后,苏琬一边整理茶具,一边轻声说道,"先生需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谢石心中。他开始明白,在这汴京城里,每一个求测者都可能带着不为人知的目的,每一笔字画后都可能藏着难以察觉的机锋。
但苏琬的关怀远不止于提醒防范。她总能敏锐地察觉谢石的情绪变化,在他因压力而焦躁时,以独特的方式让他平静下来。
一夜,谢石接连解了几个棘手的字——有为打探边境军情而来的武将写的"边"字,有宦官亲属为探听宫中动向写的"宫"字。这些字背后暗藏的凶险,让他心力交瘁,对着摇曳的灯烛发愣。
苏琬没有多言,只是静静地在一旁磨墨。墨锭在砚台上划出均匀的圆,墨香在斗室中袅袅升起。待墨成,她铺开宣纸,开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她轻声念着,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游走。那专注的神情,那从容的姿态,仿佛外界的风雨都与她无关。
谢石不自觉地被这份宁静感染,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他抬头看向灯下的苏琬,昏黄的烛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几缕青丝垂在颊边,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
这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内心有着难以撼动的坚韧。她经历过家道中落的变故,见识过世态炎凉的真相,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澄明。
一种超越言语理解的情感,在两人之间悄然生长。谢石开始期待每日黄昏时苏琬的到来,哪怕只是简单交谈几句,看看她专注整理书稿的身影,也能让他感到莫名的踏实。而苏琬,这个曾经官宦之家的小姐,在家族没落后见惯人情冷暖,却在谢石这个穷书生身上看到了久违的真诚与担当。
与此同时,陈东的来访成为谢石接触外界的重要窗口。这位太学生领袖每次到来都风风火火,还未进门就能听到他清朗的声音:
"谢兄!今日朝中又出大事了!"
他总会带来最新的时政消息,从新法的利弊到边境的军情,言辞慷慨,忧国忧民。有时说到激动处,他会拍案而起,在斗室里来回踱步。
"谢兄,"陈常拍案道,"你这测字之术,若能用于洞察国家运势,远胜于为个人卜算吉凶!"
而邢三手则像一双藏在暗处的眼睛。他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带来市井和朝堂的种种秘闻:
"蔡京门下清客近日频繁在城南雅集..."
"高俅养子前日又在汴河畔强占民宅,苦主敢怒不敢言..."
"金国使节秘密入京,住在城北驿馆..."
这些来自江湖渠道的消息,往往比官方通报更早、更真实。
小小的陋室,就这样成了信息交汇之所。谢石的测字之术、苏琬的细腻洞察、陈东的时政见解、邢三手的江湖消息,在这里碰撞融合。西个背景迥异的人,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找到了彼此的理解与支持。
夜深时,谢石在《字林玄解》上批注:"字外有人心,人心有真情。得二三知己,胜读万卷书。"
窗外秋风萧瑟,陋室内却因这份难得的情谊而温暖如春。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测字祖师(http://www.220book.com/book/XJX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