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盛集团内部的谣言风暴,在董事长的高调介入和郑怀山的紧急“灭火”下,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强行按捺下去,表面上看,似乎逐渐平息。
那些甚嚣尘上的流言蜚语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传播的动力,茶水间的议论变得谨慎而隐晦,邮件里的刁难也悄然消失。一种诡异的、紧绷的“平静”笼罩下来。
然而,真正的观察者,从不只相信表面的平静。
沈記然坐在她那间堆满书籍和资料的“深流工作室”里,屏幕上同时开着多个窗口:恒盛集团的股价走势图、近期的相关新闻推送、以及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关于恒盛内部氛围的碎片化信息。
她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作为一名资深调查记者,她的嗅觉远比常人敏锐。
恒盛这场围绕数字化转型的内斗,早己被她列为重点跟踪的案例。
最初那些关于陆景明和林晞的低俗谣言传入她耳中时,她只是嗤之以鼻——这太常见了,几乎是权力斗争中抹黑对手的标配动作,缺乏技术含量。她当时的判断是,这反映了改革阻力巨大,保守势力开始不择手段。
但随后事态的发展,尤其是王董事长突然高调召开会议,强硬表态要法律彻查,以及之后谣言近乎“瞬间”消退的诡异速度,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觉。
这不符合逻辑。
如果谣言纯属空穴来风,通常只会慢慢自行消散,绝不会出现这种被强行“掐断”的迹象。
这种急刹车,反而更像是一种“做贼心虚”后的紧急补救。
她立刻行动起来,启动了自己的信息网络。她没有再去触碰那些己经被严加防范的恒盛中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外围,但却可能更接近“源头”的地方。
她首先联系了几家与恒盛有业务往来,但也同时与其他制造企业合作的小型软件服务商和零部件供应商。
在一个行业小圈子的私下聚会中,她“偶遇”了一位与钱世昌的富达材料有过短暂合作的供应商老板。
几杯酒下肚,在沈記然看似不经意的引导下,那位老板打开了话匣子。
他压低声音说:「沈記者,您是不知道,恒盛那边啊,水太深了!」,带着几分酒意和不满:「就那个钱老板,富达材料的,可不是个善茬!仗着跟里面的大领导关系铁,横行霸道惯了!」
沈記然故作好奇:「哦?怎么说?」。
「前段时间,不是传他们那个新来的陆总要搞供应链优化吗?动了钱老板的奶酪了!好家伙,那段时间钱老板可是急得上蹿下跳,没少跟我们这些熟人抱怨,说什么‘姓陆的不懂事’,‘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之类的狠话。」
沈記然引导着:「放狠话很正常吧?」。
供应商老板撇撇嘴,「放狠话是正常,但后续就不正常了。后来没多久,恒盛内部就开始猛传那个陆总和他女助理的破事儿,传得有鼻子有眼,后来连所谓的亲密照片也有了。也巧了,那段时间,钱老板手下那几个马仔,没事就爱在酒桌上‘爆料’,说的跟恒盛内部传的一模一样。您说,这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
沈記然心中一动,但表面不动声色:「也许是他们消息灵通?」
老板嗤笑一声:「灵通个屁!他们那几个大老粗,除了会喝酒吹牛拍马屁,还能干啥?明显是有人故意放料给他们,让他们往外散!而且,就前几天,突然又消停了,钱老板那边的人嘴巴跟上了拉锁一样,一个字都不敢提了。听说啊,是上面大老板发火了,要严查。这要不是心里有鬼,怕查到自己头上,能吓成这样?」
这条信息,极其关键。它将谣言的传播链,清晰地指向了钱世昌,并且吻合了“突然平息”的时间点。
紧接着,沈記然又动用了一个在本地网络论坛做版主的关系。
该论坛是不少本地企业员工灌水闲聊的地方。
她发去信息:「老K,帮我留意一下,前段时间有没有大量关于恒盛集团高管私生活的新注册小号或者集中发帖?」
不久后,对方回复:「沈姐,你还真问着了。前段时间确实有一波,好几个一级小号,集中发类似内容的帖子,角度都差不多,但后来突然就都没动静了。IP地址很杂,像是用的代理,追踪不到具体来源。需要我把帖子内容备份发你吗?」
沈記然回复:「发我一份,谢谢。」。
虽然技术上看不出首接来源,但这种有组织的水军特征,再次印证了她的猜测。
与此同时,她也密切关注着恒盛内部的“官方”调查进展。她通过某个渠道,“无意中”看到了一份由郑怀山签发给王董事长的“初步调查汇报”的摘要。
汇报写得冠冕堂皇,声称“高度重视”、“多方排查”,但结论却轻描淡写,将谣言定性为“部分员工因对转型不理解而产生的情绪宣泄和私下非议”,“由于缺乏具体线索和实证,难以追查到确切源头”,建议“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和内部沟通,以疏代堵”。
这份汇报,完美地演绎了何为“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它既响应了董事长的号召,又巧妙地规避了任何实质性的追查,最后将问题归结于模糊的“员工情绪”,准备不了了之。
看到这份“汇报”,沈記然嘴角勾起一丝嘲讽的冷笑。
她低声自语:「果然如此。」。
所有的线索在她脑海中汇聚、拼接,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图景:
动机明确: 陆景明的改革触及了以钱世昌为代表的旧有供应链利益集团。
行动吻合: 钱世昌有动机、有时机、也有能力(通过其手下网络)策划并散布谣言。
反常平息: 董事长介入后谣言的诡异消退,恰恰说明了背后操纵者的心虚和恐惧。
调查敷衍: 郑怀山主导的“调查”明显在避重就轻,试图掩盖真相,保护背后之人。
她几乎可以肯定,这场谣言风暴,就是一场由利益受损方策划、并很可能得到了内部势力的支持、针对改革派的卑劣狙击。其目的就是为了抹黑改革主导者,煽动内部对立情绪,最终迫使转型项目夭折。
而王董事长的强硬表态,虽然暂时压制了局面,但显然并未能真正撼动背后的利益联盟。
郑怀山的“牵头调查”,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和壁虎断尾式的自保。
沈記然关掉一个个文档窗口,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锐利。
作为记者,她的职责不是介入企业内斗,而是揭示真相。
恒盛的转型困境,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传统制造业在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来自既得利益者和旧有思维的强大阻力,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商业案例。
她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构思她的下一篇报道。标题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
《恒盛转型迷局:谣言背后的利益黑手》
她决定,不再仅仅停留在分析谣言本身的影响,而是要更深入地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背后的动机、以及这场“舆论战”对改革进程的深层伤害。
她要让读者看到,在宏大的“智能制造”口号之下,所进行的是一场何等复杂、何等艰难的现实博弈。
她的笔,将成为刺破迷雾的探针。虽然无法首接改变恒盛内部的战局,但至少,可以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公之于众,让阳光成为最好的消毒剂。
而她的调查,也绝不会因为谣言的“平息”而停止。相反,她更加确信,自己正走在通往核心真相的正确道路上。钱世昌,或许就是揭开所有谜团的那个关键线头。
她拿起手机,给一个号码发了条简短的信息:「方便时回电,有事请教。关于富达材料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XKE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