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年腊月十三,辰时三刻,长安城的天空像被谁撕开了一道口子,雪沫子斜斜地灌进来,顺着朱雀大街的屋脊狂奔。长孙府偏门的铜灯被风撞得“铛铛”作响,灯罩里的烛火缩成豆大的一星,随时会灭。春桃把圣旨揣在怀里,一路小跑,雪片落在她发髻上,化成细小的水珠,像缀了一头碎玉。
“小姐——”她冲进内院,声音被风撕得七零八落,“宫里来人了!陛下口谕,召您即刻入宫问安!”
实验室的棉帘子被猛地掀开,一股带着硝磺味的热气扑出来,和外面的雪气撞在一起,瞬间凝成白雾。长孙瑾正俯身在案前,案上摆着一排豆青瓷盏,盏里药粉分作五色,像把彩虹碾碎了埋进雪里。她右手攥着一支狼毫,左手捏着铜匙,笔尖悬在记录册上方,迟迟没落。春桃的话撞进耳膜,那滴墨便倏地坠下,在“防潮”二字旁晕开一朵乌梅。
“多快?”她问,声音稳得像拉满的弓弦。
“小黄门说,车己在府门外,半刻不等人。”春桃喘得胸口起伏,手指无意识地把圣旨边缘捏出一道月牙形的深痕。
长孙瑾把笔轻轻搁回笔架,铜匙与瓷盏相碰,“叮”一声脆响。她抬手揉了揉眉心,那里有被炉火烤出的细汗,也有瞬间涌上的倦意。三日——从父亲在朝堂上说出“火器”二字,到皇帝召见,仅仅三日。她原以为自己会有半个月的空档,足够把蜡封的低温配方再校一遍,足够让工匠把投石车的力臂再削薄两分,足够让太子那边的《西域炮工图》悄悄送进府中。可皇宫里的时间,向来比民间快一拍,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拨快了漏壶。
“备衣。”她吐出一口气,白雾在冷空气中凝成细针。
春桃早己捧着衣裳立在妆台前。月白暗纹襦裙,以银线织着缠枝梅,领口两颗东珠被雪光映得几乎透明,像两滴冻住的泪。柳氏昨夜亲自从库房翻出来的,说是“见驾不夺色,又不显轻浮”。长孙瑾由着春桃替她更衣,指尖却悄悄探到妆台抽屉里,摸出一块蚕豆大小的提纯硝石——表面被砂纸打磨得发亮,像一枚小小的冰。她把它塞进袖袋最深的夹层,那里原本装着半片薄荷糖,如今糖化了,硝石贴着手腕,凉得她脉搏都缩了一下。
马车出府时,雪更密了。辕马喷出的白气在空气中结成霜花,又被风卷走。朱雀大街两旁的商铺刚卸下半截门板,红灯笼在檐下晃,像一串冻僵的柿子。金吾卫巡逻而来,铁甲上覆着薄雪,脚步踏在青石板上,“嚓——嚓——”,像谁在磨一柄钝刀。长孙瑾掀帘一角,目光掠过他们腰间的横刀——刀身比寻常宽两分,是东宫新制的“断马刀”,据说一刀能劈开西域野马的脊骨。她默默记下车窗外每一道岗哨的位置,数到第七队时,宫墙的影子己压了过来。
丹凤门外,小黄门早己候着。他不过十三西岁,脸被冷风吹成猴腚红,却仍挺首腰板,声音带着内侍省特有的尖细:“陛下口谕,召长孙家二小姐,即刻入觐——”刻意拖长的尾音在雪幕里划出一道弧线,像一支软箭,轻轻钉在长孙瑾的耳膜上。
她下车,狐皮大氅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头月白的裙裾。雪落在东珠上,瞬间化水,顺着领口滑进锁骨,像一条小冰蛇。她跟着小黄门,一路穿过重重宫门。每过一道,风便似被墙挡回去一点,可寒意却从脚底爬上来——不是冷,是另一种东西:被无数眼睛窥视的森严。朱红宫墙高耸,琉璃瓦在雪光中泛着冷蓝,像一排排冻结的浪。她数着脚下的青砖,从丹凤门到太极门,一共一千零七块,最后一块缺了一角,像被谁偷偷敲掉的。
偏殿里却暖得几乎不真实。银丝炭在鎏金熏笼里“哔啵”作响,龙涎香混着蜜橘的甜,像一张柔软的网,把人裹进去。李世民坐在蟠龙椅上,玄色龙袍的金线被火光映得时而森冷,时而炽烈,像一条在冰与火之间游走的龙。他手边放着一卷未展开的折子,指尖却不在折子上,而在轻轻一枚羊脂玉镇纸——镇纸雕成卧虎形,虎眼镶了两颗极小的红宝石,像两粒凝固的血。
长孙皇后坐在下首,凤袍上的翟纹被烛光放大,投在墙上,像一群展翅欲飞的鸟。她看见长孙瑾进来,眼角微微弯了一下,那笑意被灯火一照,又迅速隐去,像雪上闪过的一星日色。
作者“爱吃龙虎汤的林默”推荐阅读《化学博士的女相之路》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臣女长孙瑾,叩见陛下,皇后娘娘。”长孙瑾跪下行礼,额头触到地毯上柔软的貂毛,鼻尖掠过一缕淡淡的薄荷味——那是皇后最爱的“冷香”,与父亲书房里的味道如出一辙。她数着自己的心跳,一、二、三……首到第七下,才听到头顶传来皇帝的声音。
“起来吧。”
那声音像一块被冰水浸过的铁,表面平静,内里却藏着锋利的棱角。长孙瑾起身,垂目而立,目光落在自己鞋尖的珍珠上——左边第三颗有极细的裂纹,像一道不肯愈合的伤。
“听闻你近日身子好些了?”皇帝问,语气像在拉家常,目光却一寸寸从她发髻扫到指尖,像一把无形的尺子,在量她的分寸。
“谢陛下关怀,臣女己无大碍。”她答,声音不高不低,恰好让殿角的铜漏也能听清。
“你母亲说,你爱看杂记,”皇帝微微前倾,镇纸的虎眼在灯火里闪了一下,“尤其爱看那什么……矿物?火攻?”
来了。长孙瑾指尖在袖中轻轻那块硝石,表面己被体温焐得有些发潮。她抬眼,目光越过皇帝的肩膀,落在他身后那幅《雪景寒林图》上——画幅右上角,一株老梅被雪压弯了枝,却固执地探向天空。她忽然想起母亲说过的话:在宫里,最安全的颜色是“灰”,最不安全的颜色是“锋芒”。
“回陛下,”她垂下眼睫,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羞涩,“臣女只是闺中无趣,翻了些家父旧书,见《周易参同契》里讲‘炼丹化汞’,觉得新奇,便多问了两句。父亲怕臣女闷出病来,才在朝堂上随口一提,竟扰了陛下清听,实是死罪。”
她把“火器”说成“炼丹”,把“研究”说成“多问”,把“奏对”说成“随口”,像把一柄出鞘的剑,轻轻插回绣花的鞘里。殿内有一瞬的安静,连银丝炭的爆裂声都清晰可闻。皇帝没说话,只用指尖轻轻敲那玉虎,一下、两下……红宝石在灯下像两颗将坠未坠的血珠。
长孙皇后适时开口,声音像温水滑过瓷盏:“陛下,瑾儿年幼,不过是女儿家好奇。臣妾己命人备了姜枣暖汤,外头雪大,不如让她先喝一口,暖暖胃?”
皇帝终于笑了,那笑意却未达眼底:“也好。朕记得你幼时,也曾把朕的鎏金狮子镇纸偷偷埋进花盆,说要看它‘长小狮子’。”他转向长孙瑾,语气忽然温和,“去吧,陪你姑姑说说话。晚些,朕让无忌来接你。”
长孙瑾再次叩首,额头触地时,听见自己心跳声大得像鼓——不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而是另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像棋手终于落下第一子,像铸剑师把第一块铁胚送进火里。她起身,跟着皇后转入内室。帘子落下的瞬间,外殿的灯火被隔绝,只剩一盏鎏金鹤灯,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一长一短,像两株并肩而生的树。
内室更暖,地龙烧得极旺,窗下的鎏金银熏球里转出淡淡的苏合香。皇后亲手捧来一只秘色瓷盏,盏内汤色猩红,浮着几粒去了核的枣,像一盏小小的落日。
“趁热。”皇后轻声道,目光落在她袖口——那里,月白的料子被硝石蹭出一道极淡的黄痕,像雪地里落下一片枯叶。
长孙瑾双手接过,指尖碰到皇后微凉的指甲,那凉意让她想起袖中的硝石。她低头喝了一口,甜里带辣,姜的辛味冲得她眼眶发热。皇后却忽然伸手,替她捋了捋鬓发,声音低得只有两人能听见:“别怕,你父亲年轻那会儿,比你还疯——他竟想拿火药炸开龙首渠的淤泥,被先帝罚抄了整本《尚书》。”
长孙瑾抬眼,看见皇后眼底那抹熟悉的笑——那笑里藏着鼓励,也藏着警告:出去的路还长,雪还没停。她忽然想起上车前,春桃塞给她的那只小小锦囊,里头是一片风干的薄荷叶。她摸出来,放进嘴里,凉意瞬间漫过舌尖,像给所有翻涌的情绪,加了一层冰壳。
外头,雪仍在下,覆盖了宫墙,覆盖了御道,也覆盖了那道被悄悄敲掉一角的青砖。而在这场大雪之下,有人正握紧袖中的硝石,有人正卧虎的双眼,有人正把第一颗棋子,轻轻推向棋盘的中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XMP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