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西年,腊月。
一场连绵数日的大雪,将整个长安城覆盖在一片皑皑白雪之下。天地间,仿佛只剩下黑与白两种颜色,肃杀而静谧。杜府的书房内,却温暖如春。一尊铜制兽首香炉里,上好的银炭烧得正旺,没有一丝烟火气,只散发着融融的暖意。窗外,寒风呼啸,卷着雪花,拍打在窗棂上,发出“簌簌”的声响,更衬得室内这份安宁的珍贵。
杜承彦正静立在书案前,等待着他的父亲,当朝宰相杜如晦。他刚刚从吏部回来,朝堂上那场关于“雍州牧”的激烈争论,如同窗外的风雪,在他心中久久不能平息。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门被推开,杜如晦裹着一身寒气走了进来。他脱下被雪浸湿的斗篷,露出里面一身深色的家常便服。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父亲。”杜承彦上前,接过斗篷递给下人。
杜如晦点了点头,走到火炉边,烤了烤手,才缓缓开口:“今日朝会上的事,你都听说了?”
“是,儿子听说了。”杜承彦躬身道,“父亲,儿子有一事不明,想请教父亲。”
“说。”
“储位之争,己如水火。太子与魏王,势同水火,满朝文武,或多或少都己卷入其中。咱们杜家,身为开国元勋,位高权重,却一首保持中立,既不附太子,也不亲魏王。儿子以为,在此时,咱们更需坚守此道。”杜承彦的语气不卑不亢,却异常坚定,“咱们若贸然站队,无论哪一方最终胜出,另一方失势,咱们杜家都可能因其旧怨而受到清算与牵连。到那时,满门荣辱,皆系于一线。不如继续保持中立,专注于举荐贤才、处理政务,让陛下看到咱们杜家的‘无党之心’与忠诚。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杜如晦抬起头,深深地看了自己的儿子一眼。他没想到,杜承彦能将这复杂的朝局看得如此透彻。他欣慰地点了点头:“为父,也是这么想的。”
他走到书案后坐下,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氤氲的茶气模糊了他脸上的表情。“你祖父,也就是我的父亲,曾留下过一句话,是我们杜家的家训——‘乱世不站队,盛世不结党’。如今虽非乱世,但这储位之争,其凶险程度,不亚于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稍有不慎,便是满门抄斩的下场。我们杜家,经不起这样的豪赌。”
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看透了历史兴衰的沧桑与智慧。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杜承彦,眼中多了一丝赞许:“你在吏部举荐马周等寒门官员,这件事,做得很好,非常高明。”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这些官员,没有世家背景,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天然地不会卷入储位之争的漩涡。更重要的是,他们出身寒微,一朝被你举荐,便对你、对杜家心怀知遇之恩。这份恩情,会转化为最坚定的忠诚。日后,无论朝堂如何风云变幻,他们都会成为你最可靠的助力。你要记住,承彦,无论朝堂如何变动,‘有才可用、有恩可依’,这八个字,才是我们杜家真正的立身之本。”
杜承彦躬身道:“父亲教诲,儿子谨记在心。只是……儿子尚有一虑。”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担忧,“长孙家,如今明显倾向维护太子。咱们与长孙家即将联姻,唇齿相依。陛下英明神武,但会不会因此误会,将我杜家也划为‘太子党’?”
“不会。”杜如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罕见的、自信的笑容,“陛下为何是陛下?就因为他的英明,远超常人。他分得清什么是政治联姻,什么是党同伐异。咱们与长孙家的联姻,是因你与瑾儿两情相悦,是两家数代的情谊,而非基于政治利益的结盟。陛下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又补充了一句,这句话,却让杜承彦心中彻底安定下来:“再说,为父看好瑾儿那孩子。她是个有远见、有智慧的姑娘,她比她父亲,更懂得审时度势。她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长孙家走上绝路,更不会坐视杜家被无端牵连。有她在,长孙家,就不会倒。”
杜承彦想起长孙瑾近日对储位之争的担忧,以及她那份超乎年龄的冷静,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躬身道:“儿子明白了。以后,儿子会更加谨慎,绝不参与任何与储位相关的谋划,只做好分内之事。”
杜如晦满意地点了点头:“你能这么想,为父就放心了。眼下的长安城,是座巨大的棋盘,太子与魏王是棋手,而我们,则是棋盘上的棋子。在棋局未分胜负之前,我们能做的,唯一该做的,就是做好手头的事,稳住自己的位置,然后,耐心等待,等待储位之争的尘埃落定。”
杜承彦知道,父亲的这份“中立”,看似消极避世,实则是历经风雨后,总结出的最稳妥、也最智慧的自保之策。他也会将这份谨慎与智慧,深深地刻在心里,并传递给长孙瑾,让两家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席卷一切的巨大漩涡中,尽可能地避开风险,寻得一线生机。
(http://www.220book.com/book/XMP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