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五年,正月。
关中的冬天,本就酷寒,而这一年,比往年更甚。去年那场罕见的旱情所带来的恶果,在开年之后,终于以最残酷的方式,爆发了出来。
长安城内的粮价,如同脱缰的野马,在一夜之间疯狂上涨。原本每斗五十文的米,竟被粮商们炒到了一百文,甚至更高。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而是无数家庭的生死线。那些在旱灾中本就勉强度日的百姓,此刻彻底陷入了绝望。他们买不起粮食,只能拖着饥饿的身体,在街头西处乞讨。一些贫民窟里,甚至开始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更可怕的是,在一些乡镇,饥饿的百姓们冲进粮店,发生了“抢粮”的暴动,鲜血与哭喊,为这个本该喜庆的新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消息传到宫中,李世民在太极殿上怒不可遏,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坚硬的紫檀木竟被他拍出了一道清晰的指痕。
“混账!一群唯利是图的蛀虫!”他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百姓食不果腹,他们竟敢囤积居奇,发国难财!不顾百姓死活!众卿,可有平抑粮价之策?”
阶下,大臣们面面相觑,神情凝重。他们纷纷出列献策,有的说:“陛下,当立刻下旨,严惩囤积居奇的粮商,查抄他们的粮仓,以儆效尤!”有的说:“应立刻从江南、蜀中调粮,以解关中之急。”
然而,这些建议,都被李世民一一否定了。“严惩粮商,只会让他们将粮食藏得更深,甚至一把火烧了,届时百姓无粮可买,岂不是更糟?从江南调粮,路途遥远,快马加鞭也需一个月,远水救不了近渴!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朕的子民活活饿死吗?”
皇帝的怒火与无措,让整个大殿都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沉默之中。
就在这满朝束手无策之际,身处秘书省的长孙瑾,也从前来查阅资料的官员口中,听到了这个令人心焦的消息。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而是立刻回到自己的案前,脑中飞速地运转着。
她想起了前世历史中那个延续千年的制度——常平仓。其核心思想,便是利用市场规律,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她又想起了现代粮食储存中,最简单有效的防潮方法。
她铺开一张雪白的宣纸,提笔蘸墨,一气呵成,写下了一份详尽的“平抑粮价疏”。疏中,她提出了两条核心对策:
其一,设立“常平仓”。由官府在丰年粮价低廉时,动用国库资金,大量收购粮食储存起来;而在灾年粮价飞涨时,再将这些粮食以平价甚至低价抛售给百姓。如此,爱吃龙虎汤的林默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既能“谷贱时农不伤本”,又能“谷贵时民不伤食”,从根本上稳定粮价。
其二,改良粮食储存之法。她详细阐述了为何官府粮仓的粮食损耗巨大,主要是因为受潮发霉。她提出,可在粮仓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生石灰,利用其强大的吸湿性,保持仓内干燥,从而大大延长粮食的储存时间,减少浪费。
写完奏疏,她没有丝毫耽搁,立刻找到了魏徵。
魏徵接过奏疏,一目十行地看了下去。他的眼中,先是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被一种难以抑制的惊喜与赞赏所取代。他看着长孙瑾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郑重地说道:“此疏,乃救民于水火之良策!老夫,立刻入宫,呈与陛下!”
李世民在御书房里,看着这份来自长孙瑾的奏疏,脸上的怒容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现至宝的惊喜。他越看越兴奋,忍不住拍案叫绝:“好!好一个‘常平仓’!好一个‘石灰防潮’!这两条对策,一个着眼于市场调控,一个着眼于内部挖潜,既治标又治本!真是个天才般的主意!”
他当即下旨,命户部立刻着手设立常平仓,从国库中紧急调拨十万石粮食,以每斗六十文的平价,在长安城内设立数个售粮点,向百姓抛售!同时,命工部立刻采购大量生石灰,发放给关中各地的官府粮仓,并派遣工匠,指导粮官如何正确铺设防潮层。
圣旨一下,雷厉风行。
半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长安城内的粮价,从最高的一百多文,迅速回落到了七十文左右。百姓们终于能买得起粮食,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重新升起了炊烟。那些“抢粮”的骚乱,也自然而然地平息了。
在又一次的朝会上,李世民龙颜大悦,他特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扬了长孙瑾:“此次粮价危机,瑾儿的‘常平仓’与‘石灰防潮’之策,居功至伟!不仅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更为我大唐的粮食储备与调控,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朕赏她黄金百两,锦缎百匹!并特许,以后但凡有经国济世之良策,可首接入宫奏报,无需再通过他人转呈!”
长孙瑾出列,躬身谢恩:“陛下谬赞,臣女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她知道,这两条对策,不仅缓解了一场迫在眉睫的社会危机,更让她在“技术人才”与“史学奇才”的标签之外,又多了一个“政治谋士”的身份。李世民对她的信任,己经从对一个“实用之才”的欣赏,彻底转向了对一个“可倚重之臣”的器重。这份信任,既是荣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将她的命运,与大唐的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XMP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