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五年,七月,当长孙瑾在东宫悉心教导新太子李治时,杜承彦在吏部,也点燃了一场足以撼动整个大唐官场的熊熊烈火。
吏部,这个掌管天下官员任免升迁的权力中枢,在杜承彦接手侍郎一职后,展现出的却是一幅积弊己久的沉疴景象。堆积如山的卷宗背后,是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是论资排辈的陈腐规矩,是“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的主观臆断。官员的考核,往往只凭其上司的一纸评语,其中充满了模糊的溢美之词或刻薄的贬损之语,真正有才干的寒门之士被埋没,而善于钻营的庸碌之辈却能平步青云。
杜承彦深知,若不彻底根除这颗毒瘤,他举荐马周等贤才的努力,将如同杯水车薪,毫无意义。他将自己关在书房三日,结合长孙瑾曾向他提出的“以数据说话,方能公平公正”的量化理念,制定出了一份石破天惊的《吏部官员政绩考核细则》。
这份细则,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向了官场最核心的顽疾。
? **对于地方官**:考核不再看其奏折写得多么华丽,而是以三项硬性指标为核心——“农田增产亩数”、“赋税收缴比例”与“治安案件数量”。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计算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一目了然。
? **对于中央官**:考核则依据“奏折处理效率”、“部门协作成效”与“政令推行情况”来评定。一份奏折从接收到批复,需要多少时日;两个部门间的公务往来,是推诿扯皮还是通力合作;一道政令下发,是雷厉风行还是阳奉阴违,都被纳入了量化的考核范围。
? **考核结果**:被清晰地分为“优、良、中、差”西等。细则明确规定,连续两年获评“优”者,优先提拔;获评“差”者,轻则降职,重则罢免,永不叙用。
当这份细则在吏部的会议上被宣读时,整个大厅内瞬间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了一片哗然。
“杜侍郎,这……这不成生意买卖了吗?为官之道,在于德行,岂能以数字衡量?”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激动地站了起来,满脸涨红。
“是啊!各地情况不同,怎能一概而论?此法若行,必将天下大乱!”另一位官员也随声附和。
面对满朝的质疑与反对,杜承彦不卑不亢,他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个人。
“诸位大人,”他的声音平静却充满了力量,“德行,是为官之本,但政绩,是为官之责。德行再高,若不能为百姓办实事,不能为国家开疆土,那便是一个清闲的隐士,而非大唐的官员!陛下要的,不是一个一团和气、人人自满的吏部,而是一个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吏部!此法,或许不完美,但它公平!它让每一个埋头苦干的人,都有出头之日;让每一个尸位素餐的人,都无处遁形!此乃陛下之意,也是我杜承彦的决心!”
他的话,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魄力。在李世民的支持下,新规以雷霆之势,强行推行。
结果,是震撼性的。
仅仅一个月,吏部便根据新规,淘汰了二十余名政绩平平、甚至劣迹斑斑的庸官。其中不乏几位背景深厚、在朝中盘踞多年的老臣。同时,十余位像马周一样,虽有才干却一首被埋没的寒门官员,凭借其出色的政绩数据,被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当这份名单呈到李世民案前时,这位千古一帝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他立刻召见了杜承彦。
“承彦,”他看着眼前这个愈发沉稳干练的年轻人,赞不绝口,“你这考核新规,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吏部积郁多年的沉疴!让整个官场为之一清!真是难得!朕决定,升你为吏部尚书,总领吏部事务,继续将这套考核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下去!”
杜承彦躬身谢恩,心中却一片澄明。他知道,这份荣耀,并非他一人之功。
“陛下谬赞,”他抬起头,目光真诚,“此策之所以能成,臣不敢居功。其中最关键的‘量化理念’,是臣的未婚妻,长孙瑾所提。是她提醒臣,‘以数据说话,方能破除人情,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若没有她的智慧,臣只是空有改革的决心,却无改革的方法。”
他毫不避讳地将功劳归于长孙瑾。因为他知道,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并肩作战的伙伴。这份荣耀,属于他们两个人,也属于他们共同为之奋斗的大唐。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化学博士的女相之路(http://www.220book.com/book/XMP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