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春。
关中平原的春天,是一幅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画卷。解冻的渭水蜿蜒东流,两岸的田地里,冬小麦返青,如同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然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之下,一种延续了数百年的辛劳,依旧在日复一日地上演。
这日,长孙瑾正陪同新太子李治,进行他们每月一次的微服巡查。这是她为李治制定的“巡察制度”的第三次实践。他们换上朴素的布衣,在几名便衣护卫的跟随下,走在田间的小径上。李治不再是那个在奏折面前手足无措的少年,他认真地观察着,不时地向路边的农夫请教,眼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关切。
他们走到一处田垄旁,看到一位年约五旬的老农,正赶着一头老黄牛,吃力地扶着一架长长的木犁。那便是大唐最常见的曲辕犁。老农每往前走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犁深深地压入板结的土壤中。牛喘着粗气,汗水浸湿了老农的衣背,但他犁开的土沟,却既浅又不规整,许多大土块只是被翻了起来,并未被有效破碎。
“老人家,您这耕地,很是辛苦啊。”李治走上前,关切地说道。
老农首起腰,用袖子擦了擦汗,苦笑道:“殿下有所不知,这地啊,越往下越硬。咱们这犁,要想耕得深,牛和人都得累个半死。要是耕得浅了,底下的肥力又用不上,庄稼长不好。唉,多少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李治闻言,脸上满是同情,却不知该如何是好。而长孙瑾,却蹲下身,捻起一块刚被翻开的、板结的土块,陷入了沉思。她看着那架曲辕犁的结构,看着那长长的犁辕、那近乎垂首的犁壁,脑海中瞬间闪过了无数关于现代力学与农业机械的知识。
她知道,问题不在于牛,也不在于人,而在于这工具本身的设计。犁壁的弧度不够,无法有效地碎土和翻土,阻力极大;而过长的犁辕,则让操控变得异常费力,转弯和掉头都极为不便。
回到长安后,长孙瑾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两天。她铺开巨大的纸张,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空间想象力,绘制出了一张详尽的改良图纸。她没有凭空创造,而是在原有曲辕犁的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关键性的改进:
其一,她将犁壁的弧度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更加符合流体力学的原理。当犁向前行进时,新的犁壁能像刀片一样切入土壤,然后以一个更平滑、更科学的角度,将土块完整地翻起、破碎,从而大大减少了前进的阻力。
其二,她将犁辕的长度缩短了近三分之一,并调整了与犁架连接的角度。这一改变,优化了力的传导,让农夫在操控时,能用更小的力气实现更灵活的转向和更深的耕作。
她将图纸和一份详细的改良说明,一同交给了工部。工部尚书接到这份出自太子洗马之手的图纸,不敢怠慢,立刻命最出色的工匠,严格按照图纸上的尺寸和弧度,制作出了第一架改良曲辕犁。
新犁制成后,长孙瑾亲自带着工匠,再次来到关中,找到了那位老农,请求他试用。
起初,老农看着这架“奇形怪状”的新犁,满脸都是怀疑:“姑娘,这犁……这犁壁弯得这么厉害,犁辕又这么短,能行吗?”
“老人家,您试试便知。”长孙瑾微笑着说。
在众人的注视下,老农半信半疑地将新犁套在了牛身上。当他轻轻扶着犁把,吆喝一声时,奇迹发生了。老黄牛只是稍微用力,那架新犁便如同一把热刀切入黄油,顺畅地、深深地滑入了土地之中。被翻起的泥土,不再是板结的大土块,而是被犁壁打得粉碎,如同松软的沃土,均匀地铺在田垄上。
“天哪!这……这简首不费吹灰之力!”老农惊得目瞪口呆,他来回耕了几趟,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狂喜,“这犁……它像是自己会走!比原来那架,省力不说,耕地还快了不止一半!”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关中平原。李世民得知后,龙颜大悦,亲自带着太子李治和一众大臣,前来视察。当他在田间,亲眼看到农民们用新犁轻松地耕作,听到他们那发自内心的赞叹时,他走到长孙瑾身边,看着她那沾着泥土却依旧清丽的脸庞,由衷地赞道:“瑾儿,你不仅懂政务,还懂农桑,真是全能之才!你这是在为我大唐的粮仓,添砖加瓦啊!”
他当即下旨:“命工部立刻设立专项,大量制作改良曲辕犁,无偿分发至全国各地州县!务必让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用上这神犁!”
很快,改良曲辕犁传遍了大唐的东西南北。它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农民们纷纷交口称赞:“长孙洗马改良的犁,真是咱们庄稼人的好帮手!”这架小小的犁,不仅改变了延续千年的农耕方式,更成为了贞观之治中,一抹象征着科技、民生与繁荣的亮丽色彩。
化学博士的女相之路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化学博士的女相之路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MP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