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依依用力闭了闭眼,指甲深深掐入掌心的伤口,利用这更尖锐的痛感来强迫自己集中精神。恐慌和沉溺于原主的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她死得更快。
她是沈依依,是现代社会中从无数商业厮杀和危机公关中闯出来的合伙人。越是绝境,越需要绝对的冷静和清晰的逻辑。
首先,评估现状。
处境:冷宫,待死废后,无任何外部援助,唯一的看守王嬷嬷态度不明,可能反悔。
身体状态:极度虚弱,多处软组织损伤,急需食物、水和药物。
时间:不确定。王嬷嬷是否通报?皇帝是否会见她?留给她的时间可能以时辰,甚至刻钟计算。
结论:死局,但尚存一丝微弱的、极不稳定的变数——她抛出的那个关于“南境军饷”的饵。
现在,必须充分利用这短暂可能存在的“安全期”,找到加固这丝生机的方法。
她开始像处理一桩最棘手的商业危机一样,摒弃所有无用情绪,全力在脑海中梳理那些混乱的记忆碎片,试图拼凑出有用的信息拼图。
原主的记忆大多围绕着宫廷生活、家族亲情以及最后的悲惨遭遇,对朝堂大事知之甚少。但并非全无痕迹。她努力回忆,捕捉那些被原主忽略的细节。
父亲沈渊……曾在书房与幕僚密谈,眉头紧锁,提及“国库空虚”、“南境耗饷甚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她被废前夕,似乎隐约听到宫女窃语,说陛下因为南境军饷之事,在御书房大发雷霆,杖毙了办事不力的官员……
还有……记忆中似乎有一个关键词,与军饷相关,在原主听到父亲叹息时出现过……
是什么?
她凝神细想,头痛欲裂。忽然,一个模糊的词语闪过脑海——“飞钱”?不,不对,是“……汇通”?还是……
等等!
是“汇票”!
记忆的闸门仿佛被这个词撬开了一道缝隙。原主曾无意间听到父亲与户部官员的谈话,提到民间商帮为了异地交易方便,会使用一种叫做“汇票”的凭证,可以凭借它在异地支取银钱。但朝廷……朝廷似乎从未想过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
这个概念如同黑暗中划过的第一道闪电!
现代社会的金融知识瞬间被激活。国债!国家信用!向民间借贷!
这个念头让她心脏猛地一跳。
在这个封建王朝,提出由国家出面,向商人、甚至百姓借钱,无疑是惊世骇俗,挑战皇权尊严和士大夫观念的行为。但,这或许是解决当前军饷危机最快速、也最可能被那个务实的暴君在走投无路时考虑的方法!
风险极大。很可能因为“亵渎国体”而被立刻处死。
但,不赌,必死无疑。赌了,尚有一线生机。
她迅速在脑中构建说辞。不能首接抛出“国债”这个现代词汇,需要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包装。可以借鉴“汇票”的概念,强调这是“预支”未来的税收,是“权宜之计”,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许以薄利”……
光有想法还不够。她需要了解更具体的细节,增加说服力。南境大军具体需要多少粮饷?缺口有多大?运输损耗如何?朝廷目前能筹集到的有多少?这些细节,原主的记忆里几乎没有。
她需要信息!更多的信息!
沈依依的目光投向那扇紧闭的宫门。王嬷嬷不可信,那么,这冷宫里,还有没有其他人?
她努力回忆刚才王嬷嬷离开前,外面隐约传来的动静。似乎有……哭泣声?斥骂声?
是了,这冷宫里,不止她一个“罪人”。还有那些被贬黜、被遗忘的宫女太监。
其中,有没有可能……有原主熟悉的人?或者,可以被利益、被情感打动的人?
翡翠!
这个名字骤然清晰起来。那个从沈家跟着原主进宫,性格怯懦却忠心耿耿的贴身侍女!如果她也在这冷宫……
还有一个小太监,好像叫……小顺子?原主刚入宫时,曾因为他被大太监责打而帮他说过几句话,那孩子当时感激涕零……
这两个人,是她目前唯一能想到的、可能存在的突破口。
找到他们!确认他们的处境和态度!如果他们还在,并且依旧保留着一丝忠诚或感恩,那么她就不再是孤身一人!
这个想法带来了一丝微弱的暖意,驱散了些许寒意。
沈依依挣扎着,忍着浑身的疼痛,艰难地挪到门边,将耳朵贴在冰冷的门板上,屏息凝神,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
一片死寂。
但她没有放弃,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点点流逝,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终于,在仿佛过了几个世纪之后,外面传来了极其轻微的、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伴随着极力压抑的啜泣。
机会!
沈依依深吸一口气,凝聚起全身的力气,用手掌轻轻拍打着门板,发出沉闷的“叩叩”声,声音嘶哑地、试探性地低唤:
“外面……有人吗?是……翡翠吗?”
她的声音在空旷破败的殿宇间微弱地回荡,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等待着可能的回应。
那一线生机,仿佛就系于这声微弱的呼唤之上。她屏住呼吸,全身的感官都调动到了极致,等待着门外的反应,等待着命运给予她的下一个提示。
(http://www.220book.com/book/XO2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