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的映山红开始凋谢时,沈清弦的画夹也装满了。最后一页画的是溪边的露营夜,篝火在纸上跳动,星星闪着银辉,角落里还画着三个依偎的身影,虽然线条简单,却透着浓浓的暖意。
“该收拾东西了。”萧景琰看着窗外飘落的花瓣,对正在给竹篮系红绳的沈清弦说,“再过三日,我们就回京城。”
沈清弦的动作顿了顿,小脸上掠过一丝不舍:“要走了吗?我还没跟婆婆学完炒茶呢。”
“等明年开春,我们再来。”萧景琰走过去,帮她把竹篮里的野花摆得更整齐些,“到时候让婆婆教你炒新茶,让三叔公教你编竹篮,好不好?”
“真的?”沈清弦眼睛一亮。
“真的。”萧景琰点头,心里却知道,这一去,再回来不知要等多久。京畿卫的事务刚有头绪,皇上那边怕是不会让他久离,更别说带着清弦常住江南。但他不想让孩子失望,有些承诺,哪怕隔着遥远的时光,也要先许给她。
接下来的几日,沈清弦像只忙碌的小蜜蜂,白天跟着婆婆学炒茶,把最后一批春茶装进陶罐,贴上自己画的映山红标签;下午跑去三叔公家,学编最简单的竹蜻蜓,说是要带给京城书院的同窗;傍晚则坐在老槐树下,给沈家村的孩子们讲京城的故事,讲会摇尾巴的雪球,讲上元节的灯笼,引得孩子们围着她不肯放。
萧景琰看着她的身影,心里既有欣慰,也有酸涩。这孩子总是这样,把每一份情谊都看得很重,哪怕只是短暂的相聚,也会用尽全力去珍惜。
谢临早己收拾好了行囊,还特意买了些江南的特产——苏州的刺绣,杭州的丝绸,还有沈家村的新茶,说是要带给顾云舟和苏月见。“顾云舟那家伙,上次还念叨着江南的丝绸做箭囊最好,这次给他带两匹,保管乐得合不拢嘴。”
离别的前一晚,婆婆做了满满一桌子菜,都是沈清弦爱吃的。桂花糕、糖醋鱼、叫花鸡……摆了满满一桌子,像是要把江南的味道都装进她的胃里。
“清弦啊,到了京城要好好吃饭,别总惦记着玩。”婆婆给她夹了块鸡腿,眼眶红红的,“天冷了要加衣服,别学你爷爷,年轻时总爱逞强,冻得感冒了还不肯说。”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吾家福星高照“我知道了,婆婆。”沈清弦的眼睛也红了,扒拉着碗里的饭,却没吃几口,“我会给你写信的,告诉你京城的海棠开了没有。”
“好,好。”婆婆点点头,用袖口擦了擦眼角,“婆婆等着你的信,等着看你画的京城。”
饭后,沈清弦把自己的画夹拿出来,一页页翻开给婆婆看——有映山红绕着望岳亭,有茶园里采茶的村民,有竹楼听风的三叔公,还有溪边烤鱼的篝火……最后一页,是她偷偷画的婆婆,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针线,笑得满脸皱纹。
“这个给婆婆。”她把画撕下来,小心翼翼地递过去,“想我的时候,就看看画。”
婆婆接过画,紧紧攥在手里,泪水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傻孩子,婆婆天天想你。”
萧景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说不出的难受。他走上前,给婆婆递了块手帕:“我们会常回来的,您放心。”
夜深了,沈清弦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她悄悄爬起来,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小的手札——这是离开京城前,周太傅送给她的,让她把每天的见闻都记下来。这一路,她写满了半本,有灵山的日出,有映山红的模样,有婆婆做的桂花糕,还有爹爹和谢叔叔的笑。
她拿起笔,借着月光写道:“明天就要回京城了,有点舍不得沈家村。婆婆的桂花糕最好吃,三叔公的竹蜻蜓最有趣,谢叔叔烤的鱼最香,爹爹……爹爹最疼我。”
写完,她把小手札放进贴身的布包里,又摸了摸里面的海棠花瓣——是离开京城时福伯塞给她的,说想家了就闻闻。她忽然觉得,原来家不止一个地方,有爹爹的地方是家,有婆婆的地方也是家,有这些温暖记忆的地方,都是家。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桌上的陶罐上,里面装着新炒的春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沈清弦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说:“明年春天,我一定还会回来的,来看映山红,来看婆婆,来看这里的一切。”
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这即将离别的夜色里,带着不舍与期盼,继续向前。江南的时光会变成手札里的字迹,变成陶罐里的茶香,变成心里的牵挂,陪着他们,回到那座繁华的京城,开启新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XOH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