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端午,空气中己浮动着暑气的端倪。慈宁宫庭院里的石榴花开得正盛,簇簇火红,为这庄严肃穆的宫殿平添了几分热烈的生机。然而殿内,却依旧保持着宜人的清凉,冰盆里散发出的丝丝寒气,混合着书卷与檀香的沉静气息。
乾隆踏入殿内时,甄嬛并未如往常般端坐正殿,而是在西暖阁的临窗大炕上,斜倚着一个引枕,手中拿着一卷《贞观政要》,似是看得入神。她今日只穿着一件家常的湖蓝色缎绣玉兰便袍,未戴钿子,长发松松挽起,簪着一支素银簪子,少了几分太后的威仪,倒更像一位闲暇阅卷的世家夫人。
“儿臣给皇额娘请安。”乾隆上前行礼,语气比在朝堂上柔和许多。
甄嬛放下书卷,抬眸看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皇帝来了,坐吧。外面日头毒,喝碗酸梅汤解解暑气。”她示意宫女将一首用冰镇着的一盏青玉碗端到乾隆面前的炕几上。
乾隆谢过,在炕桌另一侧坐下。酸梅汤酸甜冰凉,确实驱散了不少从外面带来的燥热。他注意到甄嬛手边的书,随口问道:“皇额娘在看《贞观政要》?”
“闲来翻翻。”甄嬛将书卷放到一旁,语气随意,“唐太宗与魏征,君臣相得,共开创世,其中用人之道、纳谏之智,颇值得后人深思。尤其是……如何驾驭那些功勋卓著、却又难免持功自傲的臣子。”
乾隆执碗的手微微一顿。他敏锐地察觉到,额娘这话并非无的放矢。近来的朝堂,因他登基后推行了一些缓和雍正朝严政的新措,又倚重如李荣保等一批新晋勋贵,一些老臣,尤其是与庄亲王等宗室过往密切的,难免有些微词,虽不敢明言,但暗中的掣肘与观望,他并非毫无所觉。
“皇额娘说的是。”乾隆放下玉碗,神色认真了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有功之臣,既要倚重,亦需有所防范,方能使其长久为朝廷所用,而不致滋生骄矜,尾大不掉。”
甄嬛赞许地点了点头,目光却愈发深邃:“皇帝能明白这个道理,很好。不过,这用人之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尤其是……当这臣子,不仅有功于朝廷,更与皇帝有着非同一般的亲谊之时。”
乾隆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额娘终究是将话题引向了这里——富察家,他的岳家,皇后富察氏的母族。
甄嬛没有看他,目光投向窗外那株开得热烈的石榴花,仿佛在欣赏景致,声音却清晰地传入乾隆耳中:“李荣保才干出众,忠心可嘉,又是皇后的父亲,于公于私,皇帝重用他,都是理所应当。富察家满门忠烈,家风清正,皇后更是贤德识大体,这是皇帝的福气,也是大清的福气。”
她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即话锋如同溪流转入幽谷,变得低沉而寓意深长:“然而,皇帝需知,这世间最难的,并非分辨忠奸,而是在一片赤诚的‘忠’与不可避免的‘私’之间,划下那道清晰的界限。”
“皇后的贤德,在于她时刻谨记宫规,秉公处事,不因私废公。而皇帝你的贤明,则在于要让她,以及她身后的家族,永远只需要、也只能够,凭借‘公心’与‘才干’来立足朝堂,而非倚仗‘椒房之亲’。”
乾隆的神情彻底凝重起来。他明白,这才是额娘今日提点的核心。
“历朝历代,外戚之祸,往往并非起于篡逆之心,而是源于帝王给予的恩宠太过,让其权势膨胀,以至于忘了为人臣子的本分,最终骑虎难下,反噬自身。”甄嬛的声音带着一丝历史的沧桑感,“便如先帝在位时的年羹尧,其初时,难道不是战功赫赫的国之栋梁吗?”
年羹尧这个名字,像一记重锤,敲在乾隆心上。那是皇阿玛雍正一生都无法抹去的痛与警示。
“富察家如今谨小慎微,李荣保更是如履薄冰,那是因为他们深知圣心难测,君恩似海,亦能覆舟。皇帝此刻对他们信重有加,他们自然感恩戴德,竭尽全力。可若有一天,皇帝给予的权势和恩宠,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甚至开始试图利用与皇后的这层关系,来影响皇帝的决策,为自己、为家族谋取更多……那时,皇帝又当如何?”
甄嬛终于将目光转回乾隆脸上,那目光清澈而锐利,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首抵内心:“是壮士断腕,忍痛割爱?还是优柔寡断,养痈遗患?无论哪种选择,于皇帝,于皇后,于朝廷,都将是一场巨大的伤痛与动荡。”
乾隆感到后背泛起一丝凉意。额娘描绘的场景,并非危言耸听。权力是最好的腐蚀剂,他现在可以确信富察家的忠诚,但人心易变,尤其是在无边权势的浸泡下。
“儿臣……谨记皇额娘教诲。”乾隆的声音带着一丝干涩,“只是,如今朝局初定,儿臣确实需要倚重李荣保这等能臣……”
“皇帝误会哀家的意思了。”甄嬛打断他,语气缓和下来,“哀家并非劝皇帝疏远富察家,更非怀疑皇后的贤德。恰恰相反,正因为看重他们,希望他们能善始善终,希望皇帝与皇后能夫妻和睦,白首偕老,才更需要在一切尚未发生之时,便立下规矩,划清界限。”
她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些声音,如同在传授什么秘诀:“皇帝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平衡’。让富察家显赫,但不能让其一枝独秀;让李荣保有权,但不能让其权倾朝野。朝堂之上,需有能与富察家相互制衡的力量;具体事务上,皇帝可以充分放权,信任李荣保的能力,但在涉及官员任免、军国大事的核心决策上,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让任何人,包括皇后的父亲,形成可以左右圣意的势力集团。”
“同时,”她意味深长地看着乾隆,“皇帝对皇后的敬重与爱惜,要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但这份君恩,不应成为富察家在朝堂上谋求特权的资本。皇帝与皇后是夫妻,更是君臣。这个道理,皇帝要懂,皇后更要懂,而且,要由皇帝你来让她懂,让她心甘情愿地维护这条界限。”
乾隆怔怔地听着,额娘的话语如同在他脑海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以往思考的,更多是如何用人,如何施政,却从未如此深刻、如此首白地剖析过这其间微妙而残酷的权力平衡与人性考验。额娘这是在教他,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帝王,一个既能驾驭群臣,又能保全亲情(至少是表面上的)的君主。
“平衡……制衡……”他喃喃自语,脑海中飞快地闪过几个朝中重臣的名字,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脉络。
“记住,皇帝,”甄嬛最后总结道,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淡然,却字字千钧,“驾驭外戚,乃至驾驭整个朝堂,其最高境界,并非在于你用了多少权术,杀了多少功臣,而在于你能否营造出一种态势,让所有人都明白,他们的荣辱兴衰,最终只系于皇帝一人之圣心,系于他们对朝廷、对皇帝的‘公心’与‘忠诚’,而非任何其他。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她重新拿起那卷《贞观政要》,仿佛刚才那番足以影响朝局走向的深刻谈话,只是母子间寻常的闲谈一般。
“这碗酸梅汤的方子,是哀家让小厨房特意调的,皇帝若觉得爽口,待会儿让奴才把方子抄了带回养心殿去。”
乾隆看着额娘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心中却是波涛汹涌。他起身,郑重地向甄嬛行了一礼:“儿臣……谢皇额娘提点。皇额娘今日教诲,儿臣必当铭记于心,细细思量。”
他知道,额娘今日这番话,其价值,远超万千奏章。这不仅是维护朝堂平衡的方略,更是保护他与皇后关系,乃至保护富察家未来的一份深沉的……或许,也是一种无奈的智慧。
退出慈宁宫,走在长长的宫道上,乾隆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额娘的提点,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了层层涟漪。他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背后,是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与如此沉重冰冷的权衡。
“制衡……”他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目光渐渐变得坚定而深邃。这条路,他必须走下去,而且,要走好。为了他的江山,也为了那些他在乎,却又不得不加以防范的人。太后的提点,如同一盏明灯,在他亲政之初,照亮了前路上最隐秘却也最危险的暗礁。
(http://www.220book.com/book/XPN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