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中秋,戈壁滩的月亮又大又圆,把新砖房的院子照得像铺了层银霜。林秀兰把那个“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摆在院子中央的石桌上,里面盛着刚切好的月饼,五仁馅的,是陆建军托人从县城捎回来的。
“还是这缸子趁手。”陆振国坐在小马扎上,拿起一块月饼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当年在朝鲜,要是能有块这样的月饼,能把二柱子馋哭。”
林秀兰笑了,给搪瓷缸里添了些热茶:“那时候你总说,等打完仗,咱天天吃月饼,就用这缸子喝交杯酒。”
“可不是嘛。”陆振国望着月亮,眼神有些悠远,“那时候觉得,能活着回家吃口热乎饭,就是天大的福气。哪想得到,现在能住砖房,能看着建建穿军装,能跟你坐在院子里赏月。”
院子角落里的红柳被风吹得沙沙响,是当年陆振国亲手栽的,如今己经长得比院墙还高。林秀兰看着红柳的影子在地上摇晃,突然想起刚嫁过来时,地窝子门口也种过红柳,只是后来被风沙埋了。
“这缸子,比建建岁数都大。”她着搪瓷缸边缘的磕碰痕迹,“你看这豁口,是那年你去修电话线,摔在石头上磕的;这掉漆的地方,是建建小时候拿它当玩具,在地上磨的。”
陆振国凑近看,手指点着缸子上的“为”字:“这个字旁边,还有你绣的红布条印子呢。”
林秀兰的脸微微发红。刚结婚那会儿,她学着给缸子系红布条,说是图个吉利,结果针脚没缝好,染了点红颜色在搪瓷上,洗了好几次都没洗掉。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那点淡红色还在,像个害羞的记号。
“建建小时候总偷拿这缸子装蚂蚱。”陆振国突然笑出声,“有次你炖了鸡汤,想盛在缸子里给他喝,一掀开盖子,蹦出来好几只蚂蚱,把你气的哟。”
“你还有脸说。”林秀兰拍了他一下,“你不光不帮我管孩子,还跟着他一起捉蚂蚱,说要炸着吃,结果被我一顿好骂。”
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却像喝着刚沏的热茶,暖心暖胃。月光落在他们的白发上,也落在搪瓷缸的月饼上,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把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碎片,一点点拼凑成完整的模样。
半夜,林秀兰起夜,看到陆振国不在床上。她走到院子里,发现他正坐在石桌旁,手里捧着搪瓷缸,对着月亮发呆。缸子里的月饼没动,倒了些酒,己经喝了小半缸。
“咋还不睡?”她走过去,给他披了件外套。
“睡不着,想点事。”陆振国把缸子递给她,“你也喝点?”
林秀兰抿了一小口,酒有点烈,呛得她咳嗽了两声。“想啥呢?”
“想当年在工地上,中秋节就啃个干馒头,连月亮都没空看。”陆振国望着远处的地窝子,那里己经成了教育基地,窗户里还亮着灯,大概是有值班的人,“那时候就盼着,能早点回家,跟你和建建一起,用这缸子喝顿酒。”
“这不想啥来啥?”林秀兰笑着说,“现在不光有酒,还有月饼,比你当年想的强多了。”
陆振国点点头,却叹了口气:“就是觉得,亏欠你们太多。建建长这么大,我没陪他过几个中秋;你跟着我,没享过几天福,净受委屈了。”
“说这些干啥。”林秀兰把缸子放在桌上,握住他的手,“你守着国,我守着家,咱都没偷懒,这就够了。再说,现在不是挺好的?建建懂事,你也在身边,这日子,比蜜甜。”
陆振国看着她眼角的皱纹,突然想起第一次在火车站见到她的样子。那时候她才十八,梳着两条麻花辫,穿着花布褂子,怯生生地递给他一个布包,里面就是这搪瓷缸,还有一双纳得厚厚的布鞋。
“那时候你多俊啊。”他轻声说。
“现在老了,不好看了。”林秀兰嗔怪地看了他一眼。
“不老,在我眼里,你还是当年的样子。”陆振国的声音有点哑,“就像这缸子,磕了碰了,掉漆了,可装起水来,还是那么解渴。”
林秀兰的眼泪差点掉下来,赶紧转移话题:“对了,建建来信说,他在哨所种的菠菜长出来了,还说界碑旁的红柳发了新芽,让咱放心。”
“这小子,随你,会过日子。”陆振国笑了,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钢铁与炊烟》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知道在石头缝里种菠菜,跟你当年在盐碱地种菜一个倔脾气。”
说到陆建军,老两口的话就多了起来。说他小时候怎么把木枪当成宝贝,说他第一次考了一百分时有多得意,说他穿上军装离家那天,背着包走了老远,还回头看了好几眼。
“他现在比我强。”陆振国说,语气里满是骄傲,“懂文化,会用新装备,巡逻都带着对讲机,不像我们那时候,全靠嗓子喊。”
“强也是你教的。”林秀兰说,“你写的回忆录,他带在身边,说天天看,比教科书有用。”
陆振国没说话,拿起搪瓷缸又喝了口酒。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没读多少书,能教给儿子的,只有“站首了别趴下”的道理,只有“守着国就不能亏着家”的念想。但这些,好像比书本上的字,更能让孩子长骨头。
后半夜,月亮躲进了云里。林秀兰把搪瓷缸收进屋里,小心翼翼地放进那个木箱子——里面除了军功章和回忆录,还有陆建军从小到大的奖状,有他用硬纸板做的木枪,有他写给家里的第一封信,歪歪扭扭的,却写满了“想爸爸”。
“这缸子,得好好收着。”陆振国看着她把箱子锁好,“等将来有了孙子,让他知道,这是咱家的传家宝。”
“啥传家宝,就是个旧缸子。”林秀兰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认了。这缸子装过交杯酒,盛过小米粥,泡过止痛药,也养过建建捉的蚂蚱。它见过他们的青春,也陪着他们变老,早就不是个普通的搪瓷缸,是这个家的日子,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情分。
转年春天,陆建军带着未婚妻回家探亲。姑娘是县城中学的老师,叫苏晓梅,斯斯文文的,见到林秀兰就喊“阿姨”,红着脸递上一篮水果。
“这是晓梅,教语文的。”陆建军介绍道,有点不好意思。
“好,好姑娘。”林秀兰拉着苏晓梅的手,越看越喜欢,“快进屋,阿姨给你煮鸡蛋。”
吃饭的时候,林秀兰把搪瓷缸拿出来,给苏晓梅盛了碗鸡汤:“用这缸子喝,香。”
苏晓梅接过缸子,看着上面的“为人民服务”和那些磕碰的痕迹,好奇地问:“阿姨,这缸子有些年头了吧?”
“可不是,比建建还大呢。”林秀兰笑着说,把当年结婚的事、朝鲜战场上的事、地窝子里的事,絮絮叨叨说了一遍。苏晓梅听得入了神,时不时看向陆振国,眼里满是敬佩。
“建军常跟我说,叔叔阿姨是他的榜样。”苏晓梅放下缸子,认真地说,“现在我懂了,这缸子里装的,不只是饭和水,是日子,是念想。”
陆振国和林秀兰对视一眼,都笑了。这姑娘,懂他们。
临走前,苏晓梅给搪瓷缸拍了张照片,说要洗出来放在书桌前。“看到它,就想起叔叔阿姨的故事,心里踏实。”
陆建军送她到车站,回来时手里拿着个新的搪瓷缸,上面印着“幸福之家”西个字,亮晶晶的,没一点磕碰。
“给您和我妈用,新的,不硌手。”他把新缸子递过去。
林秀兰接过来,看了看,又放回桌上:“新的好是好,就是没感情。还是旧的趁手。”
陆振国拿起旧缸子,倒了些水,递给儿子:“你妈说得对。物件跟人一样,处久了就有感情。这缸子陪咱走过那么多坎,早就成家里一口人了。”
陆建军接过缸子,喝了口水,水是温的,带着点搪瓷的味道,像小时候妈妈喂他的米汤。他突然明白,父母守着这缸子,不是守着个物件,是守着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守着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牵挂。
那天晚上,林秀兰把新缸子收进了柜子,旧缸子依旧摆在桌上,里面插着几枝红柳花,是陆振国从院子里折的。
“你看,还是旧的好看。”林秀兰说。
“嗯,有咱的影子。”陆振国点点头。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旧缸子上,那些磕碰的痕迹仿佛在发光。林秀兰知道,这缸子还会陪着他们,看着陆建军成家,看着将来的孙子长大,看着院子里的红柳长得更高。它会像个沉默的老朋友,见证这个家的喜怒哀乐,把那些说不出口的情分,悄悄藏在每一道划痕里,每一块掉漆的地方。
因为真正的传家宝,从来不是金银珠宝,是那些在岁月里熬出来的情,是那些在风雨里磨出来的韧,是像这搪瓷缸一样,看着普通,却装着满满的日子,沉甸甸的,暖烘烘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XQ8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