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皇帝乾隆的灵柩在庄严肃穆却也暗流涌动的氛围中被护送回京。举国皆哀,紫禁城内外一片缟素。
皇帝的丧礼极尽哀荣,却也掩盖不住权力交替前的紧张。皇后那拉氏作为未亡人,身着沉重孝服,跪在灵前最显眼的位置,她面上悲戚凝重,符合一国之后的仪轨,但那悲伤之下,有多少是对丈夫逝去的痛心,又有多少是对自身与前路的茫然担忧,唯有她自己知晓。其余嫔妃更是哭得声嘶力竭,不知其中有几分是为了皇帝,几分是为了自己未知的将来。
皇子皇女中,五阿哥永琪紧抿着唇,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身姿挺拔地履行着孝子的职责,只是那泛红的眼圈和紧握的双拳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紫薇格格则是泪眼汪汪,依靠在尔康身边,哀恸于“皇阿玛”的骤然离去。小燕子穿着一身合体的孝服,跪在那里,脸上有着真实的伤心,但更多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茫然,她似乎还不能完全理解“皇帝死了”对于这个帝国、对于她身边这些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看着大家哭,也跟着难过。
最令人唏嘘的是太后,如今的太皇太后。她穿着一品诰命的朝服,由人搀扶着,站在灵柩的最前方,仿佛一夕之间被抽走了所有的精气神,原本矍铄的目光变得浑浊黯淡,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腰身也不再挺首,只是一个失去了儿子、悲痛欲绝的普通老妇。大行皇帝的离去,带走了她身为人母的寄托,也带走了她作为上一届宫斗胜利者的部分支撑。
朝堂纷争与新君立
丧礼的余音尚未散去,一个至关重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便摆在了满朝文武面前——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帝人选是谁?
由于乾隆帝南巡途中猝然驾崩,并未留下传位诏书,也未明确立储,一场围绕着至尊之位的激烈角逐在朝堂之上轰然展开。
以一部分元老重臣和军中势力为代表,力主立皇五子永琪为帝。理由充分:永琪乃健在皇子中最为年长者(按剧情设定,忽略历史上永琪早逝),素来贤名在外,文武兼备,且曾多次代皇帝处理政务,经验相对丰富,可迅速稳定局势。
另一派,则支持皇后(新晋太后)所出的十二阿哥。他们强调嫡子身份,认为立嫡符合祖宗法度,能最大程度维护皇室正统和稳定,背后不乏那拉氏家族及其关联势力的推动。
还有一部分投机者,或将目光投向了年纪尚幼、母族势力不显的十五阿哥等人,期盼着拥立幼主,以便将来能掌控权柄,做个摄政权臣。
金殿之上,各方引经据典,争吵不休,从“立长立贤”争到“立嫡立爱”,从江山稳固吵到先帝可能的心意,几乎每日都在上演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纷争持续了半年之久,整个朝堂都笼罩在一种焦虑和不确定的氛围中。
最终,天平倾向了五阿哥永琪。他年长的优势、相对广泛的支持基础(包括福家等势力),以及在这种混乱局面下,朝野内外对于一位成年君主能够尽快稳定局面的普遍期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太后(新晋太皇太后)的默许和主要王公大臣的拥戴下,爱新觉罗·永琪正式登基为帝,改元更始,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
新帝登基,自然少不了一番封赏以稳固人心,酬谢功臣。
新帝永琪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力排众议,册封他的挚爱、出身民间的小燕子为皇后。这一决定震惊了许多人,但也彰显了新帝的决心,他要给这个陪伴他走过风雨的女子世间最尊荣的位置。
原皇后那拉氏,被尊奉为母后皇太后,移居慈宁宫,虽失去了权力核心,但也保全了尊荣。
而精神愈发不济的太皇太后,则被奉以更高的尊号,于深宫中静养,不再过问前朝之事。
尔康作为新帝的连襟和坚定支持者,加封一等忠勇公,爵位显赫,恩宠无比。
紫薇格格作为新皇的妹妹,亦被加封固伦公主称号,享双倍俸禄,年俸增加一千两,以显恩宠。
(http://www.220book.com/book/XR7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