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猎户被带到王恪面前,头垂得更低,双手紧张地搓着破旧的皮袄边角,露出的手腕冻得发紫。他背上背着几张鞣制粗糙的兔皮和一张略显干瘪的野猪皮,确实像个山里讨生活的。
“靠山屯的?”王恪开口,声音在寒冷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冰冷,“怎么找到这里的?又怎么知道我们缺盐?”
那猎户身子一颤,结结巴巴地回答:“回……回老爷的话,小的……小的叫赵五,就在北面山里住。今天下午听到这边又是枪又是炮,动静大得很,没敢靠近。后来没声了,瞅见有烟,就……就壮着胆子过来看看。看到老爷们在这里扎营,规模不小,就想着……山里缺盐,老爷们从南边来,兴许有富余,能用皮子换点……”
他说得看似合情合理,但王恪注意到,在他提到“下午听到枪炮声”时,眼神有一瞬间的闪烁,而且一个普通猎户,在明知刚发生过激烈战斗的情况下,还敢独自一人深夜前来“交易”,这份胆量未免太大了些。
王恪没说话,只是用那双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睛,静静地看着他。篝火的光芒在王恪脸上跳跃,映得他年轻的面容有些明暗不定。
无形的压力让赵五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冷汗,尽管天气如此寒冷。
“老爷……要……要是不方便,小的……小的这就走……”赵五的声音带上了哭腔,腿肚子都在打颤。
“走?”王恪终于再次开口,语气平淡,“深更半夜,荒山野岭,你能走到哪儿去?”
他挥了挥手,对来顺道:“带他下去,找个空窝棚让他住一晚,给他点热水和吃的。看紧点,明早再说。”
“是!”来顺应声,将如蒙大赦又忐忑不安的赵五带了下去。
王恪看着他们消失在窝棚的阴影里,眉头微蹙。这个赵五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本就不平静的湖面,让他心头警铃大作。靠山屯?看来这附近并非完全无人,只是敌友难辨。
接下来的几天,葫芦口山谷进入了紧张的休整和建设期。
王恪将工作分成了几块。王柱主要负责军事,带着亲卫队和部分轻伤恢复的男丁,日夜不停地加固山口工事。他们利用山谷里的石头和木材,将原本狭窄的入口修建得更加险峻,垒起了胸墙,设置了瞭望台,甚至还在入口内侧用削尖的木桩布置了简单的拒马。
赵虎负责内卫和训练,一方面盯着那个猎户赵五,另一方面组织剩下的人手,继续操练。缴获的九匹战马被精心照料起来,王恪从中挑选了五个以前接触过牲口、身手灵活的亲卫队员,由王柱兼任队长,开始进行最基本的骑兵侦察和突击训练。
来顺则带着剩下的人,负责营地建设和物资整理。窝棚被修建得更牢固,还用收集来的枯草和树皮做了顶,勉强能抵御风寒。损坏的车辆被集中起来,能修则修,不能修的则拆解成有用的木料和铁器。缴获的马刀、弓箭也被分配下去,尽可能增强每个人的自卫能力。
王福和几位族老则负责安抚人心和物资调配。阵亡者的家属得到了额外的照顾和抚恤(王恪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拿出了一些银元),伤员的病情在有限的药材和精心照料下,也大多稳定下来。
然而,表面的秩序之下,暗流依旧汹涌。
最大的问题,还是粮食。
王恪让王福公开清点了剩余的粮食。结果让人绝望:即便加上他从空间里悄悄掺入的部分,所有粮食加起来,按照目前最低限度的配给,也最多只能支撑大半个月。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刚刚因为有了落脚点而稍稍安稳的人心,再次浮动起来。
“大半个月……吃完之后怎么办?”
“这冰天雪地的,上哪儿找吃的去?”
“早知道……当初留在辽阳,说不定……”
悲观和绝望的议论,开始在私下里蔓延。尤其是一些原本就对王恪主导迁徙心怀不满的旁支,又开始蠢蠢欲动。
西叔公王永寿私下里找到三叔公王永谦,唉声叹气:“三哥,你看这……前有狼后有虎,现在粮食又快没了,恪哥儿毕竟年轻,这……这下一步可怎么走啊?难道真要困死在这山沟里?”
三叔公沉默着,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忧虑,却没有接话。
王恪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光靠强压和画饼是不行的,必须给人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这天傍晚,他召集了所有族人,站在山谷中央那眼冒着热气的泉水旁。
人们默默地围拢过来,脸上带着菜色和迷茫。
王恪没有废话,首接让人抬上来几个箩筐,里面装满了黄澄澄的土豆和红皮的地瓜(红薯)。
“认识这些东西吗?”王恪拿起一个土豆,高声问道。
大部分人茫然摇头,上次大家吃过,但不知道名字,只有少数几个年纪大的,似乎有点印象,低声交头接耳:“好像是……洋玩意儿?听说关内有人种过,产量还行?”
“没错!”王恪肯定道,“这叫土豆,这叫地瓜!都是从西洋传来的粮种!耐寒,耐贫瘠,产量极高!最关键的是——”他顿了顿,环视众人,“它们生长周期短!只要我们抓紧时间,在这山谷里开垦出土地,现在种下去,赶在土地完全封冻前,就能有所收获!至少,能让我们撑过这个冬天!”
这话如同在死水中投下了一块巨石!
现在种地?冬天?还能有收获?
所有人都惊呆了,难以置信地看着箩筐里那些其貌不扬的块茎。
“少爷……这,这能行吗?天这么冷……”王福忍不住问道,他也是种过地的老把式,觉得这简首是天方夜谭。
“我说行,就一定行!”王恪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这是我花大价钱从洋人那里弄来的特殊粮种,就是适合寒冷天气种植!从明天起,所有能动的人,除了必要的警戒,全部给我下地!清理杂草,翻垦土地!我们要在这葫芦口,种出我们的活命粮!”
他没有解释空间加速培育和【环境模拟】的奥秘,只是用绝对的权威和“洋玩意儿”的神秘,强行推动这个计划。
与此同时,他暗中吩咐王柱,加强山口和内外的警戒,尤其是对那个猎户赵五的监视,并且派出了由新组建的骑兵小队,扩大对葫芦口周边区域的侦察范围,摸清地形,探查那个“靠山屯”的虚实,以及……是否有野狼坡马匪残部活动的迹象。
他有一种预感,粮食危机和外部威胁,就像两把悬在头顶的利剑,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必须在内部人心彻底涣散,外部敌人再次袭来之前,让这片冰冷的黑土地,长出希望的绿色。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整个葫芦口山谷就沸腾了起来。
在王恪的亲自带领下,几乎所有能动弹的男丁妇孺,都拿着能找到的任何工具——锄头、铁锹、甚至削尖的木棍,开始清理山谷内相对平坦、靠近水源的土地上的枯草和碎石。
“嘿呦!嘿呦!”
低沉的号子声在山谷中回荡。冻得硬邦邦的黑土极其难啃,一锄头下去,往往只能留下一个白点,震得人虎口发麻。但没有人偷懒,也没有人抱怨。因为这是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活路。
王恪也挽起袖子,和亲卫队员们一起,奋力挥动着锄头。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内衫,在寒冷的空气中结成白霜。他的行动,比任何言语都更有说服力。
看着少爷都如此拼命,族人们最后一丝疑虑也被求生的欲望压了下去,干得更加卖力。
而就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垦荒景象背后,王恪意识深处的那座“城池”,也在悄然运转。【环境模拟】区域中,更多适应严寒、生长周期更短的土豆和红薯变种,正在能量的催化下,加速孕育……
人心与沟壑,都需要用汗水和希望去填平。
葫芦口的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平静。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在大清建了座城》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XVW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