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霞光把院子里的石桌染成了暖黄色,周时坐在石凳上,手里攥着一个旧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旁边摊着几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记着最近买面粉、调料的花费。自从确定了酱料最终版,他就琢磨着算笔“明白账”:摆摊卖火鸡面,成本多少、卖多少钱合适,得心里有数,不能稀里糊涂就开张。
“先算面条。”周时小声嘀咕,把一张写着“面粉5元/斤”的纸条推到面前。他记得上次用一斤面粉揉面,切出来的面条煮了10碗,每碗的面条量刚好够一个成年人吃。“一斤面粉5块,10碗面,那每碗面条的成本就是5毛。”他在笔记本上写下“面条:0.5元/碗”,字迹工整,还画了个小圈标注。
妈妈端着刚炒好的花生碎走过来,看见他对着纸条皱眉,笑着把盘子放在石桌上:“算啥呢?这么认真,是不是在想摆摊卖多少钱一碗?”
“妈,我在算成本。”周时抬头,指了指笔记本,“面粉5块一斤做10碗,面条成本5毛。您看酱料呢?辣椒是咱们自己种的,不要钱;豆瓣酱、八角这些调料是家里存的,上次买调料花了20块,用了快一半,算下来每碗酱料成本大概1块?”
妈妈凑过来看了看,拿起笔帮他改了改:“调料不用算这么细,家里的陈八角、桂皮是你奶奶留下的,没花钱;豆瓣酱是你爸泡的,黄豆也是自家种的,顶多算点盐钱。我看酱料成本8毛就够了,别算太满。”
周时点点头,把“酱料:1元/碗”改成“0.8元/碗”,心里更踏实了。接下来是配菜——上海青是小菜园里种的,随摘随用,不用花钱;花生碎是妈妈自己炒的,一斤花生5块,能撒20碗面,每碗算2毛。“配菜:0.2元/碗”,他又添上一笔。
最后是杂费:摆摊要带个小煤气罐煮面,一罐煤气50块,大概能煮100碗,每碗算5毛;水是家里的井水,不要钱;碗具是妈妈找的旧搪瓷碗,洗干净就能用,不算成本;打包用的油纸是上次在镇上买的,10块钱100张,每碗算1毛。“杂费:0.6元/碗”。
他把这些数字加起来:0.5+0.8+0.2+0.6=2.1元。“妈,算下来每碗成本大概2块1,要是卖8块一碗,利润能有5块多,应该还行吧?”周时有点不确定,抬头问妈妈。
“8块?会不会有点贵?”妈妈皱了皱眉,“镇上馆子的面条才6块一碗,你这卖8块,人家会不会嫌贵?”
周时赶紧解释:“妈,咱们的面是手工擀的,酱料是自己做的,真材实料,没有添加剂,比馆子的面实在。我上次去县城,看见超市里的火鸡面5块钱一包,还没咱们的一半多,咱们卖8块,不算贵。”
正说着,爸爸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听见他们的对话,凑过来说:“8块钱不贵,现在县城的人愿意吃点实在的、健康的。我上次去县城办事,看见菜市场门口卖手工饺子的,10块钱一碗,买的人还不少。咱们的火鸡面,面是手工的,酱是手工的,8块钱很值。”
周时心里一松,赶紧把成本和定价写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个表格:
项目 成本(元/碗)
面条(面粉) 0.5
酱料 0.8
配菜(花生、青菜) 0.2
杂费(煤气、油纸) 0.6
合计 2.1
定价 8.0
利润 5.9
“爸,您看这样行不行?我想下周去县城菜市场摆摊,试卖几天,看看生意怎么样。”周时把笔记本递过去,眼里满是期待。
爸爸接过笔记本,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点头道:“行!我跟你一起去,帮你搬东西——小推车、煤气罐、碗具,这些东西沉,你一个人搬不动。菜市场早市人多,我帮你看着点,别让人碰着炉子。”
“我也去!我帮哥收钱,还帮哥喊人!”弟弟背着书包跑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张新画的招牌,上面写着“手工火鸡面,8元一碗,又香又辣”,旁边画了个咧嘴笑的小辣椒,可爱得很。
妈妈笑着揉了揉弟弟的头:“你得上学,周末再去。我在家帮你们做酱料、擀面条,早上西点起来揉面,煮好面坯子,你们带着去,到了就能煮,省时间。”
周时看着一家人围着自己,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心里暖得像揣了个热水袋。在城里的时候,他做什么都是一个人,加班到深夜没人递杯热水,遇到难题没人商量;现在不一样了,有爸爸帮忙搬东西,有妈妈帮忙做准备,还有弟弟帮忙凑热闹,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身后有整个家在支持。
“那咱们就定在下周六!”周时拍了拍笔记本,眼里满是干劲,“这几天我再准备准备:把小推车擦干净,焊个小架子放煤气罐;再买几个新的保温桶,装煮好的面坯子,别凉了;还有,我得去县城菜市场看看,找个好位置,最好是靠近入口的地方,人多。”
“我陪你去看位置。”爸爸放下笔记本,拿起桌上的烟袋,“明天我去镇上买化肥,顺便绕去县城,咱们一起看看。菜市场早市得早点占位置,一般五点就有人去了,咱们西点半就得到。”
妈妈也补充道:“酱料我多做几瓶,装在玻璃罐里,密封好,带着方便;花生碎我提前炒好,用塑料袋分装好,每碗一包,省得摆摊时手忙脚乱;青菜我摘新鲜的,早上洗干净,用湿纱布包着,摆出来看着也新鲜。”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都忙着为摆摊做准备。周时每天放学后就擦小推车,用砂纸把生锈的地方磨掉,再刷上一层新的油漆,小推车瞬间亮堂了不少;爸爸帮他在推车上焊了个小铁架,刚好能放下煤气罐和小铁锅,还在旁边加了个小抽屉,用来放碗具和油纸;妈妈则每天做酱料、揉面条,玻璃罐在厨房的架子上摆了一排,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
弟弟也没闲着,每天放学就趴在桌上画招牌,画了一张又一张,最后选了一张最鲜艳的——用红色马克笔写的大字,旁边画了一碗冒着热气的火鸡面,上面撒满了芝麻和花生碎,还画了几个小人举着“好吃”的牌子。他把招牌贴在小推车的侧面,得意地说:“哥,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卖的火鸡面好吃!”
周五晚上,周时把所有东西都收拾好:面坯子装在保温桶里,酱料瓶放在小抽屉里,花生碎、青菜、碗具分门别类放好,小推车停在院子里,随时能出发。他坐在石桌前,又算了一遍成本和定价,确认没问题后,才放心地去睡觉。
躺在床上,周时脑子里还在想着明天摆摊的场景:菜市场门口人来人往,他掀开保温桶,煮好的面坯子冒着热气,酱料一拌,香味飘出去,有人过来问“这火鸡面怎么卖”,他笑着回答“8块一碗,手工做的,您尝尝”,然后看着客人吃完后说“好吃,下次还来”。
窗外的月光很亮,照在院子里的小推车上,也照在周时的心里。他知道,明天的“试水”可能会遇到困难——比如没人买,比如手忙脚乱煮不好面,比如遇到城管。但他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知道,爸爸会在旁边帮他搬东西,妈妈会在家等着他的好消息,弟弟会在周末来帮他收钱,他不是一个人,他有家人在身边。
第二天凌晨西点,天还没亮,院子里就亮起了灯。妈妈己经煮好了面坯子,装在保温桶里;爸爸帮着把煤气罐、铁锅搬到小推车上;周时背着书包,里面装着油纸和零钱。一家人推着小推车,在朦胧的晨雾里往县城走,脚步声在安静的乡间小路上格外清晰。
“别紧张,卖多少都行,就当试试水。”爸爸拍了拍周时的肩膀,声音里满是鼓励。
周时点点头,看着前方县城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摆摊,更是他“火鸡面计划”的第一步,是他用双手创造新生活的开始。有家人在身边,有自己的努力,他相信,这次“试水”一定会成功。
(http://www.220book.com/book/MUP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