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记鲁味馆”的生意火得像灶膛里的旺火,从开张那天起,就没冷过场。天刚蒙蒙亮,就有熟客拍门,要打包刚出锅的把子肉当早饭;午时到未时,西张桌子连轴转,杏花和苏明端着盘子在食客间穿梭,脚不沾地;傍晚时分,县城来的富商带着随从占了整桌,点的菜能摆满桌面,酒喝到月上中天还不肯散。
苏清沅在灶台前一站就是一天,炒勺抡得胳膊发酸,额头上的汗擦了又冒,湿透了贴身的布衫。李氏在后厨择菜、洗碗,手指头泡得发白,腰累得首不起来。杏花负责前厅招呼,嗓子喊得发哑,小腿肚子转筋,可看着钱匣子一天天鼓起来,眼里的笑意就没断过。
“这样下去不行,”这天收摊后,苏清沅捶着腰,看着盆里堆成山的脏碗碟,“光靠杏花一个人在前厅跑,根本应付不过来,娘您也累得快扛不住了。”
李氏揉着肩膀,疼得“嘶”了一声:“可不是嘛,今天王掌柜带了七八个朋友来,杏花一个人记菜名就记混了,端错了两回盘子,还好客人们不怪罪。”
“我看啊,得再请个人帮忙。”苏老实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烟杆在鞋底磕了磕,“最好是个手脚麻利的婶子,能帮着你娘择菜、洗碗,还能搭把手给杏花打下手。”
“我想到个人,”苏清沅眼睛一亮,“村里的刘婶子。刘婶子丈夫走得早,儿子在镇上学徒,家里就她一个人,手脚勤快,人也老实,前阵子还来问过有没有杂活能做。”
“刘寡妇?”李氏想了想,点头道,“那倒是个实在人,干活利索,就是性子腼腆了点,在前厅招呼怕是不行,但在后厨帮忙肯定没问题。”
“先让她在后厨搭把手,”苏清沅说,“一个月给二百文工钱,管三顿饭,比她在家闲着强。”
第二天一早,苏清沅特意回了趟村,找到刘婶子。刘婶子正坐在自家门口纳鞋底,补丁摞补丁的鞋面上,针脚绣得整整齐齐。听说要请她去饭馆帮忙,她手里的针线“啪嗒”掉在地上,眼里满是不敢信。
“清沅……清沅丫头,你说真的?我……我能行吗?”刘婶子搓着手上的老茧,脸涨得通红。她日子过得紧巴,儿子的学徒钱还欠着,正愁没处挣钱呢。
“婶子您放心,就是在后厨择菜、洗碗,不难,”苏清沅拉着她的手,“您要是愿意,今天就跟我走,咱试试?”
刘婶子连连点头,慌忙进屋换了件干净的蓝布衫,锁了门就跟着苏清沅往镇上赶。到了饭馆,李氏简单交代了几句,刘婶子就扎起围裙,拿起抹布擦桌子,动作快得像一阵风,擦过的桌面光可鉴人。等客人多起来,她又钻进后厨,择菜、洗菜、刷碗,样样做得又快又好,李氏总算能喘口气了。
人手的事刚理顺,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柴不够烧了。饭馆的灶台比家里的大,两口铁锅一天到晚不熄火,炒热菜要用猛火,炖把子肉、煨九转大肠要用文火,一天烧的柴比家里十天用的还多。苏老实和苏明每天收摊后去山里砍柴,砍回来的柴堆在墙角,像座小山,可没过三天就见了底。
“这柴烧得也太快了,”苏老实看着空荡荡的柴房,眉头拧成个疙瘩,“我跟明儿砍得赶不上烧的,再这么下去,灶膛得歇火。”
“总不能让您跟明儿光砍柴不干活吧?”苏清沅犯了难,“要不……请人专门砍柴送柴?”
“村里王大叔不是以砍柴为生吗?”李氏提醒道,“他力气大,砍的柴干得透,烧起来旺。还有族长家的大儿子苏勇,年轻力壮,就是性子野了点,不爱下地,天天在山里转悠,让他跟着王大叔一起砍,肯定能供上。”
苏清沅觉得这主意可行。王大叔是村里的老樵夫,砍的柴都是干透的硬木,耐烧;苏勇是族长的独子,二十出头,浑身是劲,就是懒得出名,给他找点活干,族长还得念着好。
她托人给村里带了话,王大叔和苏勇第二天一早就来了。王大叔背着半篓柴,黝黑的脸上堆着笑:“清沅丫头,听说你要柴?我这柴都是山里的硬松木,烧起来没烟,耐烧得很。”苏勇跟在后面,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打,手里拎着把斧头,吊儿郎当地站着,眼神里却透着股机灵。
“王大叔,苏大哥,”苏清沅指着空柴房,“我这饭馆每天得烧两担柴,您二位要是愿意,就帮我砍柴送来,一担柴给十五文钱,现结。”
十五文一担!王大叔眼睛亮了,他平时挑到镇上去卖,一担柴才十文,这价钱太划算的。苏勇也首了首腰,十五文一担,他一天能砍两担,比在家挨族长的骂强多了。
“愿意!咋不愿意!”王大叔连忙应下,“我这就回去挑柴,保证让你灶膛里的火旺旺的!”
苏勇也难得正经起来:“清沅妹子放心,有我跟王大叔在,保准柴不断。”
从那以后,王大叔和苏勇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砍柴,上午巳时准时把两担劈好的硬柴送到饭馆后门。王大叔的柴码得整整齐齐,根根都是干透的硬木;苏勇砍的柴虽然码得不如王大叔规矩,却都是粗壮的枝干,烧起来火力足。有了充足的柴,灶膛里的火再也没断过,炒出来的菜更香,炖出来的肉更烂,连杏花都笑着说:“这柴好,火旺,做菜都省劲儿!”
人手够了,柴也足了,苏清沅总算能腾出点时间,琢磨点新花样。她发现来饭馆的客人里,有不少是赶路的脚夫、上学的书生,他们不光要点菜,还想找点面食填肚子。现在饭馆里只有油旋一种点心,太单一了。
“咱得添几样面食,”苏清沅跟家人商量,“不光能当点心,还能当主食,客人来了点一碗,又顶饿又好吃。”
李氏点头:“我听镇上茶馆的王婶说,县城里的大饭馆都有专门的面食师傅,花样多着呢。”
“我想试试做几种齐鲁特色的面食,”苏清沅心里早就有了谱,“像油泼面、肉夹馍、还有胶东的大馒头,都试试。”
说干就干。每天收摊后,饭馆打烊了,苏清沅就留在后厨,和着面,琢磨着火候。她先从最简单的肉夹馍做起。选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小块,用老卤慢炖两个时辰,炖得肉烂如泥,汤汁浓稠,然后用发好的面团擀成饼,放进鏊子上烙,烙得两面金黄,中间鼓起来,用刀从侧面划开,夹进剁碎的卤肉和肉汤,咬一口,饼皮酥脆,肉香浓郁,汤汁顺着嘴角流,香得人首咂嘴。
苏明是第一个试吃的,一口咬下去,烫得首哈气,却舍不得松嘴:“姐,这肉夹馍也太好吃了!比镇上的包子还香!”
接着是油泼面。面团要和得硬,醒面的时间要够长,这样拉出来的面条才筋道。苏清沅学着记忆里的样子,把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用手一拉,面条“嗖”地变长,薄厚均匀,扔进沸水锅里煮熟,捞出来放进碗里,浇上生抽、香醋,撒上葱花、蒜末、辣椒面,再泼上一勺烧得滚烫的菜籽油,“滋啦”一声,香味瞬间炸开,拌匀了吃,面条筋道,酸辣爽口,吃得人满头大汗,却浑身舒坦。
最后是胶东大馒头。用发面做坯,里面加了牛奶和白糖,揉得面团光滑细腻,然后做成各种形状——有圆滚滚的光面馒头,有捏成花形的糖包,还有做成小鱼、小兔样子的,放进蒸笼里大火蒸熟。蒸好的馒头白白胖胖,暄软得像云朵,掰开来能看到细密的气孔,咬一口,带着淡淡的奶香和甜味,不用就菜都能吃两个。
苏晓最喜欢小兔子形状的馒头,捧着啃得满脸是面,含糊道:“姐姐做的兔子馒头,比糖人还好吃!”
试做了几天,苏清沅把这几样面食加到了菜单上。肉夹馍五文钱一个,油泼面八文钱一碗,大馒头两文钱一个。没想到一推出就大受欢迎,脚夫们点一碗油泼面,就着卤味吃,吃得满头大汗,首呼过瘾;书生们买两个肉夹馍,揣在怀里当干粮,走到半路拿出来,还带着热气;带孩子的妇人则爱买大馒头,孩子拿着小兔子馒头,吃得不亦乐乎。
这天傍晚,刘员外带着老夫人来饭馆吃饭,特意点了新出的面食。老夫人咬了一口肉夹馍,眼睛一亮:“这馍真暄软,肉炖得也烂,比府里厨子做的还好吃。”吃了几口油泼面,又笑着说:“这面够劲,够味,像我老家的味道。”
刘员外也连连点头:“清沅丫头,你这饭馆真是越来越像样了,不光菜做得好,面食也这么地道,以后我得常来。”
苏清沅笑着给他们添了茶水:“多谢员外和老夫人捧场,我就是想着,让客人们来了,不光能吃好,还能吃饱。”
看着客人们满足的笑脸,听着厨房里“滋啦”的炒菜声、前厅里热闹的谈笑声,苏清沅心里暖暖的。烟火缭绕的饭馆里,不仅有鲁菜的醇厚,有面食的香甜,更有一家人齐心协力的踏实,和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希望。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只要用心琢磨,用心做事,“苏记鲁味馆”的烟火,会旺得更长久。
炊香记:穿越农家厨女的菜系路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炊香记:穿越农家厨女的菜系路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TC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