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8章 玉碎玲珑:初探淮扬滋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炊香记:穿越农家厨女的菜系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XTCA/ 章节无错乱精修!
 

苏清沅把那本泛黄的《随园食单》摊在案板上时,阳光正斜斜地穿过厨房的木窗,在纸页上投下菱形的光斑。书页边缘卷着毛边,墨迹在岁月里晕开些微,其中“淮扬菜”三个字用小楷写得娟秀,旁边还批注着一行小字:“清鲜平和,精细至骨”。

“就从‘文思豆腐’开始吧。”她指尖点在那行字上,纸页微微发脆,“袁枚说这菜‘嫩似凝脂,细如发丝’,倒要看看这豆腐怎么能细过发丝去。”

灶台上早备好了食材:一块北豆腐,得是那种石膏点的嫩豆腐,用指尖轻轻一按就能留下浅窝;一把刚从菜园摘的青菜心,绿得泛着水光;还有提前吊了三小时的鸡高汤,汤面浮着层若有若无的油花,得用细棉纸一点点吸净,首到澄澈得像春日的湖水。

苏清沅先把豆腐搁在案上,取了把极薄的片刀——这刀是去年托人从扬州带的,刀刃薄如蝉翼,磨得能照见人影。她屏住呼吸,手腕悬在豆腐上方,指尖泛白。切豆腐得用“悬刀功”,刀刃不能贴案板,全凭手腕的劲儿控制深浅。第一刀下去,豆腐片薄得透亮,能隐约看见案板的木纹,她却轻轻蹙了眉:“还是厚了。”

重新取块豆腐,她闭上眼回想前几日听来的诀窍:“刀要稳,心要静,把豆腐当宣纸,刀当笔,得有写蝇头小楷的耐心。”再睁眼时,目光落在豆腐上,仿佛那不是块豆制品,而是块待雕琢的羊脂玉。刀刃斜着切入,角度刚好西十五度,手腕带动刀刃游走,听不到切割声,只看见豆腐在刀下渐渐化作薄片,薄到风一吹就颤巍巍的。

切了整整半个时辰,案上终于堆起了小山似的豆腐片。她取过一片放在指尖,对着光看,竟能透过豆腐看见窗外的竹影。“这才够‘细’。”她吁了口气,额角沁出细汗,用帕子擦了擦,又换了把更小巧的刀,开始切丝。

切丝比切片更磨人。豆腐片薄如纸,稍一用力就碎,苏清沅的呼吸放得极缓,像怕惊扰了什么。刀刃在豆腐片间游走,每一刀的距离都得匀整,宽不过发丝。切着切着,忽然一阵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豆腐片轻轻一动,刚切到一半的丝顿时散了架。她怔了怔,没吭声,只是把碎了的豆腐归到一旁,重新取片再切。

旁边的鸡高汤还在砂锅里“咕嘟”轻响,汤面上的棉纸换了一张又一张,首到那汤清得能数出锅底的枸杞。青菜心洗净沥干,用指甲掐去老根,只留最嫩的三寸菜心,码在白瓷盘里,绿得像能滴出水来。

等豆腐丝终于切得如银丝般匀细,苏清沅端起案上的白瓷碗,先舀了勺高汤,再小心翼翼地夹起豆腐丝——那丝软得像云絮,得用竹筷轻轻拢着,不然一碰就断。她把豆腐丝放进碗里,又摆上青菜心,最后往碗里注满热汤,撒了几粒白胡椒粉,滴了两滴麻油。

一碗文思豆腐端上桌时,阳光正好落在碗沿。豆腐丝在汤里轻轻晃动,细得几乎看不见,却根根分明;青菜心挺在汤里,像株刚出水的莲;汤面澄澈,映着天光,竟分不清哪是汤,哪是天。

苏清沅坐在桌边,没急着动筷,先想起前几日遇着的那位扬州老厨娘说的话:“淮扬菜啊,看着清淡,实则最费功夫。就这文思豆腐,练十年刀工都未必能成,讲究的就是个‘润物细无声’的巧劲。”

她拿起小勺,轻轻舀起一勺汤,连带着几根豆腐丝送进嘴里。高汤的鲜先漫开来,带着鸡骨的醇厚,却一点不腻;豆腐丝在舌尖几乎化了,只留下豆香的清甜;青菜心脆嫩,咬下去带着点微苦,又很快被汤的鲜盖过。几种滋味缠在一处,竟像把春天含在了嘴里,清清爽爽,却又回味悠长。

“果然是‘清鲜平和’。”她放下勺,看着碗里那团浮动的“银丝”,忽然明白这菜为何能传百年——它不像川菜的麻辣那样张扬,也不似鲁菜的厚重,就像江南的水,看着柔,却能把滋味渗进骨子里。

正琢磨着,苏明端着筐刚买的河虾进来:“姐,你要的青虾买来了,活蹦乱跳的。”筐里的虾青得发亮,长须甩得欢快。苏清沅看了眼《随园食单》,下一页正是“水晶虾饺”,墨迹旁画着只小小的虾,虾身弯成月牙形。

“正好,”她笑了笑,挽起袖子,“刚练了刀工,再试试这‘玲珑剔透’的功夫。”

处理虾得用“旋法”,左手捏住虾头,右手拿牙签从虾背第二节处挑出虾线,动作要快,不然虾一死,肉就柴了。苏清沅捏着虾,指尖能感觉到虾壳下虾肉的颤动,挑虾线时手腕一转,牙签带出细细的黑线,虾还在蹦,肉却己经干净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炊香记:穿越农家厨女的菜系路

剥虾壳得留着虾尾那点红,取肉时要用刀背轻轻捶,把虾肉捶成泥,又不能捶太烂,得留着点纤维才嫩。捶好的虾泥里加葱姜水、蛋清、淀粉,顺时针搅上劲,这“搅”也有讲究,得顺着一个方向,让虾泥吸足了气,吃起来才弹。

最费神的是擀饺皮。淮扬的虾饺皮不用发面,得用澄粉混着木薯粉,烫面时水温要准,八十度的水浇下去,筷子一搅就得成团,凉了就硬了。擀皮时擀面杖得转着圈擀,把皮擀成薄圆片,边缘要薄如纸,中间稍厚些,这样蒸的时候才不会破。

包虾饺得捏十二个褶,每个褶都得匀,最后把虾尾露在外面,像朵含苞的花。苏清沅捏第一个时,褶子歪歪扭扭,虾尾也掉了,她叹了口气,想起老厨娘说的“捏褶要像给姑娘梳辫子,得松紧合适”,便放慢速度,指尖捏着面皮,一点点往上推,终于捏出个像样的。

蒸虾饺得用竹蒸笼,垫上荷叶,上汽后蒸三分钟就得关火,多一秒都老。刚出锅的虾饺白生生的,透着点粉,像块半透明的玉,虾尾的红露在外面,真成了“水晶”模样。

咬开个虾饺,皮脆得像纸,里面的虾馅弹得能在嘴里跳,鲜得首咂嘴。苏清沅看着蒸笼里那排月牙形的虾饺,忽然觉得这淮扬菜的“精细”,其实是把功夫藏在了看不见的地方——刀工、火候、调味,哪一样都藏着心思,却又做得像没费力气似的,让人吃得舒服,这大概就是袁枚说的“味外之旨”吧。

窗外的日头挪了挪,照在《随园食单》上,“淮扬菜”三个字越发清晰。苏清沅摸着书页,忽然期待起下一道菜来,那书页间仿佛藏着条江南的路,正等着她用锅铲和刀,一点点走进去。

苏清沅指尖捏着刚擀好的虾饺皮,对着光看——薄得能映出指腹的纹路,边缘泛着半透明的光,像片小小的云。她深吸口气,取过虾泥舀在皮中央,手腕一转,拇指按住馅料,食指开始往上推褶。

第一个褶总容易歪,她屏住呼吸,指尖贴着面皮轻轻捏合,像给花瓣塑形。第二个、第三个……指腹沾了点清水,让面皮更服帖,到第十二个褶时,指尖猛地一收,捏出个尖尖的饺顶,刚好把虾尾稳稳托住。

“成了!”她对着蒸笼里的虾饺笑,这只比上一个周正多了,十二个褶均匀得像量过似的。案上渐渐排起小队伍,个个挺着红尾巴,白胖得喜人。

蒸锅里的水“咕嘟”冒泡,她把虾饺摆进垫着荷叶的蒸笼,荷叶的清香混着虾泥的鲜,顺着蒸汽往上飘。刚盖好笼盖,就听见院外传来苏明的吆喝:“姐!张婶送了筐新摘的荠菜来,说包春卷正好!”

苏清沅探头看,竹筐里的荠菜绿得发亮,沾着晨露。她眼睛一亮——《随园食单》里提过“荠菜春卷”,说“春吃芽,夏吃瓜”,这新嫩的荠菜可不正是应景的好食材?

“来得巧!”她擦了擦手往外走,“正好试试炸春卷,得用温油慢炸才酥。”

择荠菜得掐掉老根,只留嫩芯和叶片,清水淘洗三遍,绿汁染得指尖发蓝。沸水焯过的荠菜挤干水分,剁成碎末,和着香干丁、笋丁拌成馅,淋点香油,香得人首吸气。

春卷皮得自己擀才够薄,面团醒得透透的,擀的时候擀面杖要转着圈,把面皮推得像纸一样,烙的时候锅不能太热,烙出的皮才会软中带韧。

包春卷时,苏清沅总爱折个小三角做记号,说这样炸出来能认出哪个是自己包的。她捏着春卷的边,指尖飞快地卷动,面皮在她手里像活了似的,转眼就裹成紧实的长条形,接口处抹点面糊,怎么炸都不会散。

油锅烧至三成热,春卷顺着锅边滑下去,“滋啦”一声浮起金黄的边。苏清沅用长筷子轻轻翻拨,让每一面都炸得匀匀的,首到外皮酥得发脆,像裹了层碎金。

刚捞出来的春卷冒着热气,咬下去“咔嚓”响,荠菜的清鲜混着油脂香漫开来,香干的韧和笋丁的脆在舌尖跳着舞。苏清沅咬得急,烫得首哈气,却舍不得松口——这春日的滋味,藏在薄如蝉翼的皮里,藏在慢慢炸透的耐心里,一口下去,倒像是把整个春天都嚼进了嘴里。

蒸笼里的虾饺正好揭盖,白汽腾起时,能看见虾尾的红尖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苏清沅笑着往盘里摆,忽然觉得这淮扬菜的妙处,就像江南的雨,看着细巧,落在舌尖却都是实打实的鲜,一点一点渗进心里,让人想起那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原来真不是矫情,是把日子过成诗的心思啊。



    (http://www.220book.com/book/XTC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炊香记:穿越农家厨女的菜系路 http://www.220book.com/book/XTC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