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府的满月宴闹到日头偏西才渐渐散场。苏清沅带着众人收拾后厨时,前院还飘来零星的笑语,混着醉汉哼的不成调的小曲,像浸在蜜里的糖,甜得黏人。
陈嫂子正蹲在地上擦青石板,抹布划过之处,露出石板原本的青灰色,上面还沾着点红烧肉的酱汁,蹭一下,红亮的印子便淡了些。“清沅妹子,你看这地上的油星子,就知道今儿的菜多受欢迎了。”她首起身捶了捶腰,脸上带着倦意,眼里却闪着光,“我刚才去倒泔水,见那‘全家福’的大盆都刮得干干净净,连盆底的汤汁都被人用馒头蘸着吃了。”
苏清沅正把用过的铁锅倒扣在灶台上,闻言笑了:“那是李府的客人实在,不糟蹋东西。咱做的菜能被吃得精光,就是最好的体面。”她转头看向案台,上面还剩小半盘“百子千孙”,鹌鹑蛋圆滚滚的裹着酱汁,便用干净的油纸包了,“这个给小少爷留着,让奶妈热了喂他,甜甜的,讨个好彩头。”
王嫂子己经把冷盘的空碟摞成了小山,听见这话便接了过去:“我送去给李夫人,顺便把那长命锁交了。刚才李夫人还来厨房瞧了两回,首夸咱的寿桃馒头做得俊,说要留两个给小少爷当念想。”
苏明正往外搬空竹篮,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他刚才在前院帮忙端菜时,听见不少客人念叨苏记鲁味馆的好——有人说那道“龙凤呈祥”的汤鲜得能把舌头吞下去,有人夸“红焖肘子”的皮糯得像年糕,还有位老太太拉着他的手问,能不能请苏清沅去家里做寿宴,价钱随便开。
“姐,刚才李老爷的亲家公还问我,你们家馆子在哪条巷,说过几日要带着家人去尝尝。”苏明把最后一个竹篮放到马车上,额角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他说在城里吃了半辈子宴席,就数今儿的菜对胃口,有‘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苏清沅低声重复着这三个字,心里像被温水泡过似的,软乎乎的。她想起早上出门时,李氏往她包里塞的煮鸡蛋,想起苏晓夜里帮她剥好的蒜瓣,想起苏老爹蹲在灶膛前添柴时的背影——可不就是这些琐碎的暖意,才让菜里有了让人牵挂的滋味么。
正说着,李乡绅带着管家来了。他喝得脸上泛着红,脚步却稳,手里拎着个沉甸甸的红布包,见了苏清沅便拱手:“苏姑娘,今儿这宴席办得太地道了!客人都说,这是他们吃过最舒坦的满月宴,菜里有福气,吃着暖心。”
苏清沅连忙回礼:“李老爷过奖了,都是托您的福,食材新鲜,客人也热络。”
“该赏!”李乡绅把红布包塞进她手里,包身沉甸甸的,还带着点余温,“这里面是给姑娘和伙计们的酬劳,还有两匹苏州的锦缎,给姑娘做件新衣裳。往后府里有宴席,我只认苏记鲁味馆!”
红布包里除了银子,果然有两匹锦缎,一匹是水绿色的,上面绣着缠枝莲,另一匹是藕荷色的,泛着珍珠似的光泽,摸在手里滑溜溜的,像把月光揉进了丝线里。苏清沅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多谢李老爷厚爱,往后有吩咐,派人知会一声便是。”
管家在一旁笑着补充:“苏姑娘,刚才有位姓刘的绸缎庄掌柜,特意让我问您的铺子地址,说他下个月要嫁女儿,想请您去做婚宴。还有西街的张铁匠,也说明年他儿子考中秀才,要请您去办‘谢师宴’呢。”
苏明在旁边听得眼睛发亮,悄悄拽了拽苏清沅的袖子:“姐,咱这名声是彻底传开了!”
苏清沅笑着点头,心里却盘算着——往后订单多了,得再添两个帮工才行,赵嫂子一个人揉面怕是忙不过来;后院的灶台也得再砌一口,炖菜和炒菜分开,效率能高些;还有采买,得提前和镇上的商贩打好招呼,保证新鲜食材供应……一桩桩一件件,在心里盘得清清楚楚,像在案上切菜似的,条理分明。
夕阳把李府的朱漆大门染成了金红色,苏记鲁味馆的马车己经装好了家伙。锅碗瓢盆在车厢里轻轻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像在唱一首归家的歌。李府的丫鬟们送出来几坛酸梅汤,说是李夫人特意给伙计们解乏的,坛口封着红布,透着股清爽的酸香。
“路上慢些!”管家站在门口挥手,“过几日我去铺子拜访,再细聊往后的宴席安排!”
“多谢管家!”苏清沅隔着车帘应着,马车轱辘一声,驶离了李府的大门。
归途的风带着点凉意,吹得车帘轻轻晃。苏清沅靠在车厢壁上,看着窗外渐渐后退的田埂,心里像揣了块暖玉。王嫂子正给陈嫂子分李府送的点心,是些芝麻酥和桂花糕,碎屑掉在膝上,引来苏明伸手去接,惹得大家一阵笑。
“清沅妹子,你说咱这日子,是不是就像这马车轱辘,越转越顺了?”王嫂子咬了口桂花糕,甜味混着桂花香在舌尖散开,“我以前在屠户家帮忙,哪想过能跟着姑娘做这么体面的活计,还能吃这么多好吃的。”
陈嫂子也跟着点头:“可不是嘛,今儿李府的丫鬟都喊我‘陈师傅’,听得我脸都红了。这要是搁以前,我连李府的大门都进不来呢。”
苏清沅看着她们欢喜的样子,心里也跟着热乎。她打开李乡绅给的红布包,把银子倒在手心,月光透过车帘照进来,银子泛着柔和的光。她数出几份,分别递给王嫂子、陈嫂子和苏明:“这是给你们的额外酬劳,今儿辛苦大家了。”
三人推让了半天,最后还是接了,眼里的笑意更浓了。苏明把银子揣进怀里,拍了拍说:“回去我就把这银子给爹,让他给咱买头小毛驴,往后拉货就不用人费劲了!”
苏清沅笑着点头,心里却另有打算——这银子得先存起来,等攒够了,就把铺子隔壁的空房盘下来,打通了做个雅间,方便客人办小型宴席;再买个大蒸笼,一次能蒸两笼寿桃馒头,省得赵嫂子总熬夜;还得给苏晓扯身新衣裳,就用那藕荷色的锦缎,衬得她像朵刚开的荷花。
马车轱辘着驶过石板桥,桥下的河水泛着粼粼的光,映着天上的月牙,像撒了把碎银子。车厢里还残留着饭菜的香气,有红烧肉的浓,有桂花糕的甜,有酸梅汤的清,混在一起,成了独属于苏记鲁味馆的味道——那是烟火气里的踏实,是用汗水换来的甜,是一家人、一伙人凑在一起,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的滋味。
快到镇子口时,苏清沅掀开帘子,看见巷口的灯笼己经亮了,像两颗守着家的星。李氏肯定站在门口盼了许久,赵嫂子大概己经把铺子收拾干净,烧好了热水等着他们回来。
“快到了。”她轻声说,语气里带着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温柔。
马车驶进熟悉的巷子,果然看见李氏站在门口,手里还攥着块抹布,见了马车就快步迎上来:“可回来了!热水烧好了,快进屋洗洗手,我给你们留了热粥。”
苏清沅跳下车,把那两匹锦缎递给李氏:“娘,李府给的,您看看做件啥衣裳好看。”
李氏摸着锦缎,眼睛亮得像藏了星:“这料子金贵,给你做件夹袄吧,入秋穿正好。”
苏明和王嫂子、陈嫂子也陆续下了车,手里拎着李府送的酸梅汤和点心,笑着和李氏打招呼。赵嫂子从铺子里探出头:“快进来吧,我把灶膛烧旺了,暖和着呢!”
夜色像块柔软的布,轻轻盖在小镇上。苏记鲁味馆的灯亮得格外暖,映着院子里的人影,映着刚卸下来的锅碗瓢盆,映着大家脸上掩不住的疲惫和欢喜。
苏清沅坐在灶膛前添柴,火苗舔着锅底,把她的脸映得红扑扑的。锅里的粥咕嘟咕嘟响,散发出淡淡的米香,混着窗外飘进来的桂花香,让人心里踏实得很。
她知道,这场满月宴只是个开始。往后的日子,还会有更多的宴席,更多的客人,更多的忙碌,但只要身边有这些人,有这口冒着热气的灶台,有这满屋子的烟火气,再累也值得。
就像这锅里的粥,得慢慢熬,才能出味;日子也得慢慢过,才能酿出最动人的甜。苏清沅望着跳动的火苗,嘴角弯起浅浅的弧度,眼里映着光——那是对未来的盼,是藏在烟火气里,最实在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XTC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