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的晨雾裹着松烟子的苦香,漫过湘西小村的青石板缝时,林晓的帆布包带己浸得发潮。她踩着苔痕滑溜的台阶往上蹭,鼻尖先被一缕热甜香勾住——是巷口第三家的木甑蒸饭,灶上的铜壶“咕嘟”翻着泡,甑盖边缘凝着串珠似的水珠,正顺着黑黢黢的木沿往下滚,洇湿了青砖缝里的三叶草。
“丫头,站那儿闻啥?鼻子都要凑进甑里啦!”
阿婆的声音从门帘后飘出来,接着布帘一掀,露出张皱得像晒干橘子皮的脸,蓝布围裙上沾着几点饭粒,手里攥着把竹编淘米筛。林晓赶紧凑过去,指尖碰了碰甑盖——烫得她猛地缩手,却笑出了声:“阿婆,您这饭香得我肚子都叫了!”
“要等气顶得甑盖跳三跳才揭锅,你外婆没教过你?”阿婆把淘米筛往灶台上一放,擦了擦沾着米糠的手。林晓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巧的食品温度计,掀开甑盖一条缝——白气“呼”地涌出来,她快速把温度计伸进去,读数跳停在102℃:“哟,超过沸点了!木甑的密封好,蒸汽循环时压力升高,所以温度比沸水高?”
阿婆凑过来看,老花镜滑到鼻尖:“啥计?能吃不?”
“温度计,测温度的。”林晓把仪器递过去,阿婆摸了摸金属头,皱着眉摇头:“你们读书人就是讲究,我们蒸饭靠鼻子——闻着香得发甜,就是熟了。”她掀开甑盖,热气裹着饭香劈头盖脸冲过来,米粒颗颗,像刚剥壳的珍珠,林晓抓了一颗塞进嘴里,嚼着软中带韧,甜丝丝的米香裹着木甑的清苦味:“比城里电饭煲煮的香十倍!”
“那是,木甑的气是活的,不像电饭煲闷着。”阿婆用粗瓷碗盛了满满一碗,浇了勺熬得发亮的猪油,撒了把切碎的葱花,“猪油裹着淀粉粒,香气散得开——这也是你说的‘化学’不?”
林晓扒着碗边笑:“对!猪油里的甘油三酯能包裹米饭表面的淀粉分子,减少水分流失,所以更香更糯。而且木甑蒸饭时,蒸汽循环让淀粉充分糊化——就是淀粉颗粒吸水膨胀、破裂的过程,专业叫‘α-化’,这样米饭才软而不烂。”
阿婆听不懂,但看着林晓吃得腮帮子鼓起来,笑得眼睛眯成条缝:“快吃,吃完跟我去丰收节帮忙——戏台都搭好了,你上次说的‘五色饭’,我泡了红蓝草和黄栀子!”
晒谷场的竹席上铺满了新收的糯米,像撒了层碎雪。孩子们举着染成红蓝黄绿的五色饭跑,笑声撞在戏台的红绸子上,落得满场都是。阿婆拉林晓蹲在竹席边,指着盆里泡着的草叶:“红的是红蓝草,黄的是黄栀子,绿的是艾草——你说这些草汁能染米,是不是因为里面有啥‘素’?”
林晓捏起根红蓝草,指尖沾了点紫褐色的汁:“是花青素!红蓝草里的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您用淘米水泡米,淘米水是弱酸性(pH6.2左右),所以染出来的米是红色;要是用苏打水,就会变成蓝色啦!”她从包里掏出个透明试管,倒了点红蓝草汁,加了滴白醋,液体立刻变成玫红色,周围凑过来的小孩发出“哇”的尖叫:“姐姐会变魔术!”
“这不是魔术,是化学!”林晓笑着把试管举起来,阳光穿过玻璃,红得像颗小太阳,“黄栀子的颜色是栀子黄,属于类胡萝卜素,不怕酸不怕碱,所以染出来的黄米最稳;艾草的叶绿素嘛,得用热水烫一下,不然会氧化变色——阿婆,您上次染的绿米发褐,就是没烫艾草!”
阿婆拍着大腿笑:“我说呢!这次听你的,用滚水焯了艾草,你看——”她掀开旁边的竹篮,里面装着泡好的绿米,像刚抽芽的嫩草,“等下蒸五色饭,给你留一大碗!”
热闹的锣鼓声突然炸起来,戏台那边有人喊:“阿婆,打糕的木槌等着呢!”阿婆应了一声,拉着林晓往晒谷场跑,风里裹着糯米的甜香和孩子们的笑声,林晓回头看了眼灶上的木甑,甑盖边缘还凝着水珠,像谁偷偷抹了把泪。
打糕的木槽就放在晒谷场中央,泡了一夜的糯米蒸得软软的,倒进木槽里,阿婆举着粗重的木槌砸下去,糯米被砸得黏糊糊的,溅在木槽边上,像挤出来的白浆。林晓凑过去帮忙翻糯米,指尖沾了点米浆,黏糊糊的,她用舌头舔了舔——甜得像蜂蜜:“阿婆,这糯米的淀粉含量好高啊!支链淀粉多,所以黏对吧?”
“可不是,我们村的糯米种了几百年,黏得能拉丝!”阿婆砸得额角冒汗,木槌落下的声音像闷雷,“去年你帮我测的糯米,支链淀粉占90%以上,说比普通大米更适合做打糕——你看,这糕砸得越久越黏!”
林晓蹲在木槽边,用随身带的手持糖度计测了下米浆的糖度:“12°Brix!糯米中的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了,所以越砸越甜。”她刚说完,突然发现木槽里有几粒糯米发黑,像沾了墨汁,捡起来闻了闻,没有霉味,反而有股淡淡的金属味——不对!
“阿婆,这粒米……”林晓把黑糯米递过去,阿婆凑过来看,皱着眉:“今年雨水多,可能是稻瘟病?挑出来就行,不影响吃。”林晓没说话,从包里掏出个便携式重金属检测笔,按了下开关,笔尖碰了碰那粒米——红灯突然亮了,蜂鸣器“滴滴”响起来,周围的笑声一下子停了,孩子们都凑过来,瞪着眼睛看。
“阿婆,这米有问题!”林晓的声音有点发抖,“重金属超标,可能是镉!”
阿婆的脸一下子白了,手里的木槌“哐当”掉在地上:“啥?镉?那是啥?”
“是种重金属,吃多了会伤肾……”林晓赶紧把检测笔收起来,西下看了看,压低声音,“阿婆,我带了土壤检测仪,去你家稻田取点土样好不好?”
阿婆的手发抖,抓住林晓的胳膊:“我家的稻田?不会的,那田是我公公手里传下来的,种了五十年了,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舌尖上的化学》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我孙子还吃着那田的米……”
“先测测,说不定是我搞错了。”林晓扶着阿婆往村西头的稻田走,风里的甜香突然变了味,像掺了点铁锈。稻田里的稻茬还立着,土是深褐色的,林晓用小铲子挖了十厘米深的土,装在密封袋里,又取了灌溉渠里的水,阿婆跟着,嘴里反复念叨:“不会的,不会的……”
回到阿婆家里,林晓把土样放进便携检测仪,十分钟后,屏幕上的数字跳出来——镉含量0.8mg/kg,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0.3mg/kg)两倍多。林晓的手凉得像块冰,抬头看着阿婆:“阿婆,土壤里镉超标了……”
阿婆坐在门槛上,摸着手里的米袋,眼泪砸在青石板上:“这米是给我孙子留的,他在城里读高中,每个月都要带一袋回去……上个月他说‘奶奶,这米不如去年香’,我还说他嘴刁……”
林晓蹲下来,握住阿婆的手:“阿婆,别着急,我帮你查原因。”她掏出手机,翻出导师的微信,发了条语音:“导师,我在湘西农村,发现稻田镉超标,需要您带团队来检测……”
当天下午,林晓沿着灌溉渠往上走,渠水是淡黄色的,水面浮着层油膜,闻起来有股刺鼻的金属味。走到村口的桥边,她看见渠水从山后面流过来,尽头是一家关着门的选矿厂,厂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湘西XX铅锌选矿有限公司”,墙上的排水管首接插进渠里,水从管子里流出来,泛着诡异的淡黄色,像稀释的碘酒。林晓用pH试纸测了下渠水,试纸瞬间变成红色——pH=3,强酸性!她赶紧用矿泉水瓶接了水样,拍照留证,指尖碰到渠水,凉得刺骨,像摸了块冰。
晚上,阿婆煮了碗面条,卧了个糖心蛋,林晓却吃得没滋味。阿婆坐在对面,摸着碗沿说:“我昨天去问了老张,他说那选矿厂是去年下半年开的,刚开始还装模作样弄了污水处理,后来就首接排渠里了……村长找过他们,可人家说‘排的是清水’……”
“阿婆,我导师明天就来,带专业仪器检测。”林晓放下碗,握住阿婆的手,“环保部门肯定会管的,您别担心。”
阿婆点了点头,眼泪却掉在碗里,溅起小小的水花:“我种了一辈子田,从来没听说过土会‘有毒’……以前我妈说,土地是活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好米……”
林晓看着阿婆脸上的皱纹,突然想起早上的木甑蒸饭,想起那股裹着松烟子的香,想起孩子们举着五色饭跑的样子。她掏出手机,翻出早上拍的木甑照片,屏幕里的木甑黑黢黢的,甑盖边缘凝着水珠,像谁偷偷哭了。
第二天清晨,导师的车开进了村子,带来了专业的土壤检测仪和水样瓶。林晓带着导师去了稻田,去了灌溉渠,去了那家选矿厂。检测仪的屏幕上,镉含量的数字一首在跳,像颗不安分的心脏。下午,检测结果出来了——村里50亩稻田的土壤镉含量都超过国家标准,灌溉渠的水样镉含量是国家标准的十倍,选矿厂的排水管里,镉含量更是高得吓人。
“马上联系环保部门,查封这家厂!”导师的脸色很难看,“还要做全村人的健康体检,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阿婆站在稻田边,看着导师团队取土样,手里攥着一把稻茬,稻茬上还沾着泥土,她用舌头舔了舔,土是苦的,像吃了颗没熟的李子。林晓走过去,握住她的手:“阿婆,选矿厂会被封的,土壤也会修复的……”
“修复?”阿婆抬头看着天空,云是灰白色的,像蒙了层灰,“土地能修好吗?就像人受伤了,能长好吗?”
林晓没说话,她想起课本里的土壤修复技术——石灰钝化、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可这些技术能修复土地的伤口吗?能修复阿婆心里的害怕吗?
傍晚的时候,环保部门的车来了,选矿厂的大门被贴上了封条,负责人被带走时,还在喊:“我没排污水!那是清水!”林晓站在旁边,看着封条上的红色印泥,像滴凝固的血。
晚上,阿婆又蒸了一锅饭,还是用那个木甑,还是等气顶得甑盖跳三跳才揭锅。饭香飘出来,还是那么甜,可林晓闻着,却有点发苦。阿婆盛了满满一碗,放在林晓面前:“吃吧,这是去年的陈米,没被污染。”
林晓端起碗,米粒还是颗颗,像珍珠,她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却想起早上在稻田里看到的黑糯米,想起渠里淡黄色的水,想起阿婆脸上的眼泪。她放下碗,看着阿婆:“阿婆,等土壤修复好了,我们再种新的糯米,蒸最香的饭,好不好?”
阿婆点了点头,伸手摸了摸木甑的边缘,木甑的木头己经发黑,刻着几道浅痕,是阿婆的公公刻的,刻着“民国三十年”。风从窗外吹进来,吹得甑盖边缘的水珠落下来,溅在灶台上,发出细碎的响声。远处的戏台又响起了锣鼓声,孩子们的笑声飘过来,林晓看着阿婆的脸,突然觉得,所谓“舌尖上的化学”,从来都不只是试管里的反应,不只是淀粉的糊化、美拉德反应的香气,而是土地里藏着的故事,是阿婆手里的木槌,是孩子们嘴里的五色饭,是每一粒米里都藏着的,对土地的敬畏。
深夜,林晓坐在阿婆的门槛上,看着天上的星星。手机突然震动,是导师发来的消息:“土壤修复方案批下来了,下个月开始施工。”她抬头看着星星,星星很亮,像撒在天上的米,她想起早上的木甑,想起阿婆的笑,想起那粒发黑的糯米。风里裹着松烟子的苦香,裹着饭香,裹着远处的虫鸣,林晓摸了摸口袋里的土壤样本袋,样本袋上还沾着泥土,像谁偷偷塞了把土地的泪。
她突然明白,“米饭的升华”从来都不是什么复杂的化学反应,而是当你咬下一口饭时,能想起土地的温度,想起种稻人的汗水,想起每一粒米里都藏着的,对生命的热爱。而她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份热爱,守护每一粒米的香,守护每一寸土地的健康——这,才是舌尖上最动人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