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醋的酸涩

小说: 舌尖上的化学   作者:学子小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舌尖上的化学》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清晨的风裹着醋香撞进博物馆的朱门时,林晓正蹲在门廊下调整便携气相色谱仪的探头。她的白大褂口袋里塞着半根用旧了的试管刷,手腕上的手环式pH计还沾着昨晚实验残留的醋酸——那是她特意从山西带过来的老陈醋样,现在正安静地躺在她脚边的保温箱里,和浙江玫瑰醋、江苏香醋排成一列,像三支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姑娘是学化学的吧?"脆生生的声音从头顶落下来。林晓抬头,看见穿藏青导游服的姑娘站在台阶上,胸前挂绳坠着个陶瓷小醋瓶,笑起来颊边有个梨涡,"我们恒顺的醋香,连西津渡的老黄狗都能闻着摇尾巴。"

林晓抹了把鼻尖的汗,把检测仪塞进包里:"小张?我提前联系过你,想测测你们不同年份醋的有机酸组成。"

"是我。"小张蹦下台阶,伸手帮她提保温箱——箱子刚碰到指尖就皱了眉,"这么沉?装了多少醋样?"

"三个产地,五个年份,还有我自己做的实验样。"林晓掀开保温箱盖,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支棕色螺口试管,标签上用马克笔写着"晋-老陈醋-2015" "浙-玫瑰醋-2023" "苏-恒顺-十年陈","昨天在实验室测了乙酸含量,山西的最高,7.8g/100ml,但我猜你们的十年陈乳酸更多——"

"哟,行家啊。"小张眼睛亮起来,伸手拽她的袖子往馆里走,"先去品醋室,我拿刚从老缸里舀的头道醋给你尝,保准你舌头都能尝出'陈'味。"

博物馆的青灰砖墙浸着百年的醋香,走廊两侧的木牌上刻着"恒顺始创于1840年"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筛下来,在地面投下碎金似的光斑。品醋室在二楼,推开门就是扑面而来的酸香——不是冲鼻子的刺,是像晒透的糯米那种温温的酸,裹着点甜丝丝的酯味。

长桌铺着藏青布,上面摆着一溜儿白瓷小碗,碗里盛着琥珀色的醋液,表面浮着层细若游丝的醋膜。小张捏起个碗推到林晓面前:"这是今早从后厂老缸里打出来的,十年陈,你先尝。"

林晓没急着喝,先摸出pH计戳进碗里。手环屏幕立刻跳出来数字:4.1。她又捏着根色谱试纸沾了点醋,试纸慢慢晕开浅红色——比山西醋的红淡,比玫瑰醋的红深。然后才端起碗,抿了小半口。

醋酸在舌尖炸开的瞬间,她的眉峰就挑起来了:"乙酸6.5g/100ml,乳酸1.4g,还有琥珀酸和少量乳酸乙酯——是不是用了陈糟?"

小张的下巴差点掉下来:"你、你是尝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我们十年陈确实是用三年陈糟加新糯米发酵的!"

"尝出来的。"林晓放下碗,指尖敲了敲自己的舌头,"乙酸是首接的酸,乳酸是'厚'的酸,像米汤熬稠了的那种醇,琥珀酸会带点鲜,乳酸乙酯就是你说的'陈香'——化学物质不是数字,是舌头能摸到的形状。"

她从包里掏出另外两支试管,倒了点山西老陈醋和浙江玫瑰醋在空碗里:"你尝这个。"

小张端起山西醋的碗,刚沾到舌尖就皱了眉:"好冲!"

"因为乙酸含量高,还有甲酸——高粱壳里的单宁分解来的。"林晓用pH计扫了一下,"pH3.8,比你们的低0.3,所以更酸。"

再尝玫瑰醋,小张眼睛弯成月牙:"甜丝丝的,像加了蜜!"

"蔗糖1.6g/100ml,柠檬酸0.2g,还有香叶醇——玫瑰花蕾泡出来的。"林晓指着检测仪上的峰值,"浙江醋发酵时间短,只用了45天,微生物还没来得及产太多有机酸,所以甜盖过酸。"

小张凑过去看检测仪屏幕,上面的色谱图像一串起伏的波浪,"原来我们吃的醋味,都是这些波浪线拼出来的?"

"对。"林晓滑动屏幕,调出一张对比图,"你看,你们的十年陈乳酸峰比山西醋高两倍,所以更醇;玫瑰醋的蔗糖峰是尖的,所以甜——味觉是化学物质在舌头受体上的舞蹈,每一步都有规律。"

这时门被推开,进来个穿灰布衫的老人,手里端着个陶壶,花白的胡子上沾着点醋渍:"小张,刚熬的姜醋,给你留了一碗。"

"王伯!"小张跳起来,"这是林老师,学食品化学的,能尝醋辨成分!"

王伯把陶壶放在桌上,眯着眼睛看林晓:"姑娘,你说我们十年陈的乳酸多,那你知道这乳酸是哪儿来的不?"

"糟里的微生物。"林晓脱口而出,"植物乳杆菌对吧?陈糟里的菌数比新糟多三倍,发酵的时候产乳酸。"

王伯的手猛地拍在桌上,陶壶盖都跳了一下:"对!对喽!"他拽着林晓的胳膊往外面走,"跟我去后厂的糟坊,我让你看看什么叫'养糟'!"

后厂的糟坊在博物馆后面,青石板路两边摆着几十口大缸,缸身刻着年份,"2020" "2018" "2015",最里面的几口缸用稻草盖着,缸沿爬着深绿色的青苔。王伯掀开一口缸的盖子,里面是黑乎乎的糟料,散发着股陈腐又香甜的味道——像放了三年的酒糟,又像晒透的麦子。

"这是2019年的糟。"王伯抓起一把糟,指缝里漏下细碎的谷壳,"以前我们做醋,糟要藏三年,每年加新糯米,像养孩子一样。糟里的菌多了,醋才厚。现在可好,新糟才放三个月就用来做醋,菌都没长开,哪来的乳酸?"

林晓掏出采样勺,挖了点糟放进无菌袋:"我带回去测微生物群落,应该能找到植物乳杆菌和丁酸梭菌——丁酸梭菌产3-羟基丁酸,会让醋有股奶油香。"

"3-什么酸?"王伯挠了挠头,"我只知道老糟做的醋,喝了不烧心,新糟做的醋,喝了喉咙发紧。"

"就是这个道理。"林晓把无菌袋封好,"3-羟基丁酸能中和醋酸的刺激性,所以老醋更柔和。"

下午的阳光把糟坊的影子拉得很长,王伯蹲在缸边,用手指拨了拨糟料:"姑娘,你说这化学能不能把老工艺找回来?我做了西十年醋,眼看着陈糟缸越来越少,心里像空了块儿。"

林晓看着他沾着糟的手指,突然想起自己奶奶的泡菜坛——奶奶总说"泡菜水要养,养得越久越香",原来和陈糟是一个道理。她蹲下来,和王伯平视:"能。我帮你测陈糟的微生物,再用老配方做一批醋,咱们对比现代工艺,看看差在哪儿。"

接下来的一周,林晓泡在了博物馆的实验室里。她把王伯的陈糟样本放进PCR仪,扩增16S rRNA基因,然后用高通量测序测微生物群落——结果和她猜的一样:植物乳杆菌占比35%,丁酸梭菌占比12%,而新糟里这两种菌加起来才18%。

"就是它们!"林晓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热图,"植物乳杆菌产乳酸,丁酸梭菌产3-羟基丁酸,这俩加起来,就是老醋的'醇'味。"

小张凑过来,看着满屏的基因序列:"那现代工艺为什么没有?"

"发酵时间和温度。"林晓点开工艺流程图,"现代工艺用纯种醋母,发酵温度35度,45天完成;老工艺用自然接种,温度25-30度,要三个月——低温慢发酵,微生物能慢慢繁殖,产生更多次生代谢产物。"

"就像熬粥,火急了粥会糊,火慢了才会稠。"小张突然蹦出这么一句。

林晓笑了:"对!就是这个理儿。"

实验的转折点出现在资料室。林晓翻找1930年的《恒顺醋厂志》时,在最后一页发现了张泛黄的纸——是份手写的"陈糟醋方",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极仔细:"糯米一斗,泡一宿,蒸成饭;陈糟三斗,麦麸一斗,拌匀;入缸,加水至缸沿,竹盖封严;晒百日,翻缸一次;再晒百日,取醋。"

"百日?"林晓算了算,"三个月?"

旁边的管理员阿姨凑过来:"我妈以前是恒顺的工人,说以前做醋要'晒三伏',就是夏天晒三个月,醋才够陈。"

林晓突然想起王伯说的"藏三年"——陈糟是每年加新米,藏三年;醋是晒三个月,藏三年。原来老祖宗的"慢",是给微生物足够的时间,把简单的淀粉变成复杂的有机酸和酯类。

她立刻找小张要了二十斤糯米、五斤陈糟,按照旧方泡、蒸、拌、封,把缸放在后厂的晒醋场。每天清晨,林晓都会去翻缸——用竹耙把糟料翻一遍,让空气进去,再封好。阳光晒在缸身上,像给缸裹了层暖纱,糟料里的微生物在黑暗里慢慢繁殖,像种子在土里发芽。

一个月后,林晓第一次开缸舀醋。醋液刚接触到勺子,就有股浓郁的酸香飘出来——比十年陈更厚,像浸了整个夏天的阳光。她用pH计测了一下:4.2,乙酸6.1g/100ml,乳酸1.7g/100ml,3-羟基丁酸0.12g/100ml。

"成了!"她对着小张喊。

小张端着碗凑过来,喝了一口就红了眼睛:"像我奶奶做的醋!小时候我奶奶用醋泡萝卜,就是这个味,酸里带点甜,像晒透的糯米。"

王伯拄着拐杖过来,颤巍巍地端起碗。醋液刚碰到嘴唇,他的手就开始抖:"是这个味!是我师父做的味!"他抹了把眼角的泪,"我师父以前说,醋是'活'的,里面有菌在喘气。现在我懂了,这菌就是老祖宗给我们留的宝贝啊。"

林晓看着王伯脸上的皱纹,突然觉得鼻子发酸。她做了这么多年食品化学,总以为自己在研究"物质",首到今天才明白——她研究的是"时间"。那些老工艺里的"慢",不是落后,是老祖宗用千年的时间,和微生物达成的契约:你给我时间,我给你至味。

展览开幕那天,林晓站在"醋的化学"展柜前,看着玻璃柜里的试管、色谱图、还有那本旧《醋厂志》。展柜的灯打在试管上,里面的醋液泛着琥珀色的光,像凝固的阳光。

小张正在给游客讲解:"大家看,这张色谱图是现代工艺的醋,乳酸峰比较低;这张是老工艺的,乳酸峰高了一倍——所以老醋更醇,因为里面藏着更多'时间的菌'。"

游客们凑过来,有人指着色谱图问:"那这些峰能吃吗?"

林晓笑着接过话:"能啊。你们刚才尝的老醋,每一口都是这些峰在舌头跳舞——乙酸是'酸',乳酸是'厚',3-羟基丁酸是'香',它们加起来,就是老祖宗说的'酸中至味'。"

人群里有人点头:"原来化学不是冷冰冰的,是能尝出温度的。"

林晓望向窗外的晒醋场。风里飘着醋香,阳光照在老缸上,缸沿的青苔泛着绿光。王伯正蹲在缸边,用竹耙翻糟料,他的白胡子沾着醋渍,像撒了把霜。

小张碰了碰她的胳膊:"想什么呢?"

"想时间。"林晓说,"老祖宗用千年的时间,把微生物的秘密藏在醋里;我们用化学的方法,把这个秘密找回来——其实不是我们在研究醋,是醋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味道'。"

这时,王伯突然抬起头,对着她们喊:"林姑娘,小张,过来尝新醋!"

林晓笑着应了,拽着小张往楼下跑。风里的醋香更浓了,裹着阳光的味道,裹着时间的味道,裹着微生物在糟料里呼吸的味道——那是化学的味道,是传统的味道,是舌尖上最动人的"活着"的味道。

她端起王伯递来的醋碗,抿了一口。酸香在舌尖散开,像春天的风穿过老巷,像奶奶的手抚过额头,像所有被时间珍藏的东西,都在这一口醋里,慢慢醒过来。

小张在旁边问:"怎么样?"

林晓闭着眼睛笑:"是时间的味道。"

窗外的阳光正好,晒得人浑身暖暖的。远处传来老醋师的吆喝:"晒醋喽——"

风把声音吹过来,裹着醋香,飘得很远很远。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