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章 面包的发酵

小说: 舌尖上的化学   作者:学子小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舌尖上的化学》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清晨五点的西安回坊巷像浸在醪糟里的糯米,雾汽裹着麦香从巷尾的“福兴斋”木匾下钻出来,撞在青砖墙上折个弯,飘进林晓的羽绒服领口。她缩了缩脖子,指尖捏着实验室的保温箱,金属扣硌得掌心发疼——这是她第三十七次来蹲老冯的面包坊。

木门槛被踩得发亮,林晓刚推开门,一股带着酸香的热流就扑过来,把眼镜片蒙成了毛玻璃。她抬手擦的时候,听见案板那边传来“啪”的一声——是老冯在摔面。

“冯叔,早啊。”林晓的声音裹在水汽里,像浸了水的棉花。

老冯没抬头,手里的面团在枣红色案板上翻卷,指节上的老茧泛着蜡黄,像晒了十年的老藤:“又是来取面肥的?我跟你说过,这是我家传的,不兴给外人拿。”

“就取一克。”林晓把保温箱放在柜台角,从包里掏出无菌采样管,手套是刚拆的,塑料膜的脆响在热烘烘的屋子里格外清楚,“我上次用商业酵母做的实验,风味物质才检出十二种,你这面肥做的面包,我偷偷买了一个测,有二十七种——冯叔,这不是普通的酵母。”

老冯的手腕顿了顿。他抬头的时候,眼角的皱纹里藏着雾汽,像西安秋天的晨露:“小丫头,你懂什么叫‘活面’?我爷爷当年在坊上卖胡饼,面肥是从大慈恩寺的厨头那里讨来的,文革的时候藏在煤球炉里才没被搜走——这面肥是有魂儿的,不是你试管里那些冷冰冰的菌。”

林晓的指尖颤了颤。她想起上周在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商业酵母细胞整整齐齐,像工厂里的螺丝钉;而从福兴斋面包上刮下来的酵母,细胞形状略圆,细胞壁上带着细微的褶皱,像裹了一层老面的浆——那是代谢产物堆积的痕迹,说明它们“活”得更久,更有脾气。

“冯叔,我给你看个东西。”她从包里掏出一张纸,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报告,纸上的峰形像起伏的秦岭,“你看这个乙酸乙酯的峰,商业酵母是1200ppm,你这面肥是3800ppm——这就是你说的‘胡饼香’,唐代的胡饼里,就是这个味儿。”

老冯的手摸向报告,指腹蹭过纸上的墨字,像在摸小时候爷爷的胡茬。他转身掀开发酵箱的棉帘,里面的热汽“呼”地涌出来,裹着甜丝丝的酸香:“面肥在最里面的陶盆里,你自己取——就取指甲盖那么点,多了我要骂人的。”

林晓的眼睛亮得像实验室的紫外灯。她踮着脚伸进发酵箱,陶盆的釉色是暗褐色的,边缘凝着一层干了的面痂,像老树上的疤。她用棉棒蘸了点面肥,放进采样管里,旋紧盖子的时候,听见老冯在背后说:“当年我爷爷说,这面肥要‘喂’,每天加一把新面粉,加一碗温水,不能凉不能烫——就跟养孩子似的。”

“我知道。”林晓把采样管放进保温箱,泡沫垫裹得严严实实,“酵母是兼性厌氧菌,有氧的时候繁殖,无氧的时候发酵——‘喂’面肥就是给它们加碳源,让菌群保持活性。”

老冯笑了,手里的面团“啪”地摔在案板上:“小丫头倒会说行话。那你说说,为什么我这面肥做的面包,凉了也不硬?”

“因为代谢产物多。”林晓凑过去,盯着面团上的指纹印——老冯的揉面手法是“三揉三醒”,每一下都顺着面筋的纹理,“商业酵母是单一菌株,只分解葡萄糖产二氧化碳;你这面肥是天然菌群,有酵母,有乳酸菌,还有醋酸菌——乳酸菌产的乳酸能让面筋更柔软,醋酸菌产的乙酸能抑制杂菌,所以面包凉了也能保持水分,麦香还能留三天。”

老冯的手指戳了戳面团,指印慢慢弹回来——那是面筋形成的最佳状态。他抬头看林晓,眼角的皱纹里有了笑意:“你要是能让这面肥的劲儿更稳点,我就教你揉面。上次有个小年轻来学,揉了半小时就喊胳膊酸,说不如用机器——机器揉的面,哪有手的温度?”

林晓的脸有点红。她想起自己昨天在实验室揉面,揉了十分钟就手腕发酸,而老冯的揉面动作像流水,面团在他手里转得像陀螺,指节都不带抖的。她赶紧点头:“我学!冯叔你教我,我帮你测发酵温度——你那发酵箱的温度不稳定,有时候30度,有时候35度,酵母在32度的时候活性最高,我帮你装个电子温控器?”

老冯没说话,把面团往林晓手里一塞。面团的温度像老冯的手掌,暖得烫人,林晓捏了捏,感觉面筋在指缝间拉伸,像春天的柳丝:“揉的时候要沉肩,用腰劲儿,不是用手腕——你看,这样。”

老冯站在她身后,双手覆在她的手上。他的手掌粗得像砂纸,裹着林晓的细手腕,带着她推、拉、折、叠。林晓能感觉到面团在手里变化,从松松软软的一团,慢慢变得有韧性,像能拉成丝的麦芽糖——那是面筋蛋白中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交联成的网络,等着酵母的二氧化碳来撑起骨架。

“对,就是这样。”老冯的声音在她头顶响起,带着麦香的热气,“当年我爷爷教我的时候,说揉面要‘听声’——面团摔在案板上,要是‘啪’的一声,就是揉好了;要是‘噗’的一声,就是水多了。”

林晓照着做,面团“啪”地撞在案板上,声音脆得像咬开脆饼。老冯笑了:“成了。今天中午留这儿吃面包,我用你取过样的面肥做。”

中午的阳光穿过面包坊的木窗,洒在刚出炉的面包上。表皮金黄,裂纹像西安城墙的砖缝,掰开的时候,热气裹着麦香涌出来,林晓咬了一口,软得像云,麦香里带着淡淡的酸,还有点说不出来的甜——像小时候奶奶熬的小米粥,像巷口卖的甑糕,像西安城墙上吹过的风。

“怎么样?”老冯端着茶坐在对面,茶碗里是茯砖茶,茶汤红得像石榴汁。

林晓嚼着面包,眼睛突然湿了。她想起上周在西安博物院看的唐代面点残迹,那些焦黑的胡饼碎片,考古学家说上面有酵母的痕迹——而现在她嘴里的面包,就是从同样的酵母里长出来的,穿过一千年的时光,落在她的舌尖。

“冯叔,我要做基因测序。”她放下面包,指尖沾着面包屑,“我想知道这酵母的来历——是不是和唐代的一样。”

老冯的茶碗停在半空。他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正往下落,像一只只黄蝴蝶:“我爷爷当年说,这面肥是‘胡僧传过来的’,当年丝绸之路的商人,带着胡饼从波斯来,面肥就跟着来了——你要是能测出这个,也算圆了我爷爷 的愿。”

接下来的一周,林晓像泡在实验室里的酵母。她把采样管里的面肥接种到YPD培养基里,30度摇床培养24小时,然后提取DNA,做18S rRNA基因测序。当测序结果出来的时候,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抖得连鼠标都握不住——序列比对显示,这个酵母菌株和己知的Sacyces cerevisiae(酿酒酵母)的相似性只有92%,而和西安南郊出土的唐代面点残迹中的酵母DNA序列,相似性高达98%!

“这是一个古老的地方菌株。”林晓的导师盯着报告,眼镜片后的眼睛发亮,“唐代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胡商带来的胡饼工艺,用的就是这种酵母——它能适应高糖、高盐的环境,所以做出来的胡饼更耐储存,香气更浓。”

林晓立刻给老冯打电话。电话里老冯的声音带着颤:“小丫头,你说的是真的?我爷爷当年说这面肥‘有胡味儿’,原来不是骗我的?”

“是真的。”林晓拿着测序报告,站在实验室的窗边,窗外的梧桐树己经落光了叶子,露出西安的蓝天,“冯叔,你的面肥是活的历史——它见过唐代的胡商,见过长安的夜市,见过城墙根下卖胡饼的老人,现在它在你的面包坊里,接着活。”

那天晚上,福兴斋的灯亮到十点。老冯把所有的面肥都搬出来,放在案板上,像捧着一堆宝贝。林晓戴着手套,给每一份面肥做标记,老冯在旁边煮茯砖茶,茶香混着面肥的酸香,飘满了整个屋子。

“你说,唐代的厨工是不是也这样揉面?”老冯摸着案板上的面渍,“我爷爷当年揉面的时候,旁边也有个陶盆,装着面肥,像这样。”

林晓拿起一团面,跟着老冯的手法揉起来。她的手腕己经不酸了,面团在手里转得很顺,像老冯的老藤椅。她抬头看老冯,老冯的脸上泛着红光,像刚出炉的面包:“冯叔,我们申请非遗吧。”

“非遗?”老冯愣了愣,然后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都是光,“我爷爷当年说,要是能把胡饼的味儿传下去,就算没白活——现在有你这小丫头帮我,就算成了。”

后来的事情像发酵的面包,慢慢膨胀起来。林晓的论文发表在《食品科学》上,标题是《西安传统面肥中一株古老酿酒酵母的分离鉴定及风味特性》,文中附了显微镜下酵母的照片,还有唐代面点残迹的对比图。福兴斋的面包坊挂起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牌子,每天排队的人从巷口排到巷尾,有年轻人来拍视频,有老人来买面包,说“像我小时候在坊上吃的胡饼”。

那天林晓又来面包坊,老冯正在教徒弟揉面。徒弟是个十九岁的小伙子,揉面的时候胳膊首发抖,老冯在旁边喊:“沉肩!用腰劲儿!你以为揉面是玩游戏?这是跟老祖宗学的本事!”

林晓笑着走过去,拿起一团面。面团的温度还是像老冯的手掌,暖得烫人。她揉了两下,抬头看老冯:“冯叔,你说这酵母能传多久?”

老冯摸着案板上的面渍,像摸着爷爷的胡茬:“只要有人愿意揉面,愿意喂面肥,它就能一首传下去——就像西安的城墙,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可根儿还在。”

窗外的夕阳把面包坊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回坊巷的青砖上。林晓看着老冯和徒弟揉面的背影,闻着面肥的酸香,突然觉得,所谓“舌尖上的化学”,从来不是试管里的反应式,而是手的温度,是面的呼吸,是一代又一代人传下来的,活着的味道。

她拿起一块刚出炉的面包,咬了一口。麦香裹着酸香,像唐代的风穿过长安的巷陌,像老冯的爷爷揉面的手掌,像显微镜下那个圆滚滚的酵母细胞——它活着,它呼吸,它带着一千年的故事,在舌尖上炸开,变成最甜的滋味。

那天晚上,林晓在日记里写:“酵母是有记忆的。它记得阳光晒在麦芒上的温度,记得手揉面的力度,记得一千年的风从丝绸之路吹过来的方向。而我们做的,不过是把这些记忆找回来,让它们在面包里,接着活。”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照在福兴斋的木匾上,照在案板上的面肥上,照在林晓的笔记本上。笔记本上的字,像发酵的面团,慢慢膨胀,变成最温暖的故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