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3章 腌制的科学

小说: 舌尖上的化学   作者:学子小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舌尖上的化学》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腊月的风裹着雪粒子砸在院门上,林晓抱着便携质谱仪往腌菜窖走时,睫毛上结的冰棱差点戳进眼角。地窖口的棉门帘被王大妈掀开一条缝,漏出里面暖烘烘的酸香——像把整缸的芥菜和乳酸菌都揉碎了,顺着风往鼻子里钻。

"慢着。"王大妈的铜勺敲在缸沿上,脆响惊得林晓一哆嗦。老人裹着藏青布围裙,围裙下摆沾着圈盐渍,像给腿围了圈霜。她的脸冻得通红,鼻尖却冒着热气,"大学生的仪器能测得出我缸里的味儿?"

林晓把仪器往地上一放,手套上的荧光剂残留在昏黄的地窖灯下发着淡蓝的光:"王婶,我测的是菌——您老汤里的乳酸菌,比工业发酵罐里的纯菌种活泛三倍。"

"菌?"王大妈捏着铜勺的柄转了转,勺底的盐水滴在地上,瞬间凝成个小冰坨,"我只知道往缸里加两勺去年的老汤,芥菜要晒三天太阳,盐要选大粒的海盐,你说的那玩意儿,能当饭吃?"

林晓没接话,蹲在最里面那口酱色缸前。缸壁上凝着层薄霜,她用指尖蹭了蹭,盐粒混着乳酸菌的菌落粘在手套上,透过透明的塑料膜,能看见菌丝像细绒似的蜷着。她打开质谱仪,探针刚碰到缸里的老汤,屏幕上就跳出来一串数字——嗜盐西联球菌8.2×10?CFU/mL,植物乳杆菌1.1×10?CFU/mL,比她上周在实验室测的工业腌菜高出整整两个数量级。

"您看。"林晓把屏幕转向王大妈,"这两种菌是您老汤的'钥匙'。嗜盐西联球菌先分解芥菜里的糖,产生乙酸,把杂菌杀得差不多了,植物乳杆菌再上,产乳酸——所以您的腌菜酸得透亮,不像工厂里的,酸得发苦,那是因为工厂用的是单一菌种,没您这'接力赛'的活泛。"

王大妈的铜勺突然掉在地上。金属撞击青砖的声音在地窖里撞出回声,震得缸沿的冰棱掉了两根,砸在老汤里,溅起细小的酱色水花。"你、你怎么知道?"她蹲下来,手指抖着摸屏幕,"这玩意儿能看见菌?"

"能。"林晓从包里掏出个玻片,蘸了点老汤,放在便携式显微镜下,"您看,这圈着的小短杆是植物乳杆菌,旁边那西个连在一起的球菌,就是嗜盐西联球菌——您是不是每次加老汤的时候,都要先尝一口,觉得酸中带点甜才肯倒进去?"

王大妈的嘴张成个O型。她想起上周六晚上,她举着老汤碗凑在灯底下看,汤面浮着层细薄的菌膜,像撒了把碎银子,她舔了舔,甜津津的,才放心倒进新缸里。这些她没跟任何人说过的小习惯,居然被个二十多岁的丫头用仪器"看"见了。

"你妈当年也这么说过。"王大妈突然开口,声音像被霜打蔫的白菜,"她说我老汤里有'好菌',要帮我做检测,结果呢?"

林晓的手顿了顿。她妈林淑兰以前也是食品科学系的,十年前从外地回来,背着个比她现在还大的仪器,蹲在王大妈的腌菜窖里测了三天,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两人闹得翻了脸,王大妈再也没让她妈进过地窖。

"我妈说过什么?"林晓问。

王大妈摸了摸缸沿的刻痕——那是她男人活着的时候用镰刀划的,每道痕代表一缸菜。"她说要把我的方法写成论文,让更多人学。"老人的指腹蹭过刻痕里的盐渍,"结果没俩月,我闺女吃了工厂里卖的腌菜,拉得脱水进医院——医生说里面有亚硝酸盐,我去找你妈,她抱着仪器哭,说工厂偷换了菌种,把我老汤里的菌换成了快发酵的,结果亚硝酸盐没降下来。"

林晓的喉咙发紧。她想起去年整理妈妈的遗物时,在笔记本最后一页看见一行字:"王婶的老汤是活的,不能用工业方法复制。"后面附着张泛黄的检测报告,嗜盐西联球菌的数量画了圈,旁边写着"关键"。

"我妈没骗您。"林晓从包里掏出那个笔记本,纸页边缘卷着角,"她当年揭发了那个工厂,结果被人举报数据造假,连职称都没评上。"

王大妈接过笔记本,手指抚过林淑兰的字迹,突然哭起来。她的眼泪砸在纸页上,晕开个小湿圈,像老汤里的菌膜:"我就说她不是那样的人——她当年蹲在这缸边,跟我说'王婶,您的菌比黄金贵',我还骂她'穷酸大学生,懂什么黄金'。"

林晓蹲下来,握住王大妈的手。老人的手粗糙得像老芥菜的根,指节上全是裂纹,沾着的盐粒磨得林晓的手心发疼:"王婶,我妈说的没错,您的菌真的比黄金贵。"她指着屏幕上的数字,"工业腌菜为了快,用的是单一菌种,发酵周期只要七天,但亚硝酸盐峰值能到200mg/kg,而您的腌菜,发酵二十一天,亚硝酸盐峰值只有30mg/kg——因为您的两种菌'配合'得好,植物乳杆菌产生的细菌素,把硝酸盐还原菌压得抬不起头。"

王大妈抹了把眼泪,抓起铜勺从缸里捞了根酸黄瓜。黄瓜皮上挂着层乳白的菌膜,她擦都不擦就咬了一口,脆响像冻裂的冰面:"你尝尝,这味儿,工厂里做不出来。"

林晓接过黄瓜,咬下去的瞬间,酸汁顺着下巴往下流,带着点芥菜的辛辣和乳酸菌的甜。她眯起眼睛,想起小时候妈妈给她做的酸黄瓜,也是这个味儿——原来妈妈的秘方,从来都在王大妈的缸里。

"王婶,我想帮您。"林晓掏出份非遗申请表格,"把您的腌菜方法申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科学术语写清楚您的'老汤接力法',这样不管过多少年,您的菌都不会丢。"

王大妈盯着表格上的"传统乳酸菌发酵技艺"几个字,突然笑了。她的眼泪还挂在眼角,笑起来像皱巴巴的酸梨:"行,我信你——当年你妈没做完的事,你接着做。"

那天晚上,林晓和王大妈在腌菜窖里待到十点。她们把每口缸的温度、盐度、菌种数量都记在表格上,王大妈蹲在地上,用铅笔在每口缸的编号后面画个小太阳——那是她闺女小时候教她的,代表"好缸"。林晓则用手机拍了张照片:昏黄的灯光下,老人的白发沾着点老汤的酱色,手里的铅笔头都磨圆了,却写得格外认真。

后来,非遗申请批下来那天,王大妈宰了只大公鸡,炖了锅酸菜炖鸡。林晓坐在炕头,喝着热汤,听王大妈说她当年学腌菜的事:"我婆婆说,腌菜要'顺天',天热的时候少放盐,天冷的时候多放,因为菌也会'睡觉'。"老人夹了块鸡肉放进林晓碗里,"你说的那什么菌,是不是也会'顺天'?"

林晓夹起鸡肉,酸菜的酸香裹着鸡肉的鲜,在嘴里散开:"对,您的菌是跟着天走的——夏天温度高,嗜盐西联球菌长得快,所以您少放盐,让它们先占住缸;冬天温度低,植物乳杆菌长得慢,所以您多放盐,把杂菌挡住。"

王大妈拍着大腿笑:"还是你们大学生会说——我婆婆当年就说'要顺着缸的脾气',原来缸的脾气,就是菌的脾气。"

那天晚上,林晓躺在王大妈家的炕上,听见外面的风卷着雪粒子砸在窗户上,却一点都不觉得冷。她摸出手机,翻出妈妈的照片——照片里的妈妈蹲在腌菜缸前,戴着副黑框眼镜,嘴角挂着跟她一样的笑。她给照片发了条消息:"妈,我找到您的菌了。"

窗外的雪还在下,腌菜窖里的缸壁上,乳酸菌正在慢慢繁殖,像撒了把看不见的种子。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那些没说出口的误会,那些藏在老汤里的秘密,终于在科学的镜头下,露出了最温暖的模样。

后来,林晓把王大妈的方法写进了论文。她在论文里写:"传统不是落后的同义词,它是微生物与人类共同进化了千年的契约。王婶的老汤里,藏着的是最聪明的科学——用自然筛选的菌,做最本真的菜。"

答辩那天,评委问她:"你觉得科学和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林晓想起王大妈蹲在缸前,用手指蘸着老汤尝味道的样子,想起妈妈笔记本里的那句话,笑着回答:"是握手——科学握住传统的手,告诉它'你没错';传统握住科学的手,告诉它'你要慢'。"

台下的掌声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林晓的视线却穿过人群,落在后排的王大妈身上。老人穿着件新做的红棉袄,手里举着瓶老汤,隔着玻璃,她看见老汤里的菌膜像碎银子一样闪着光——那是她们共同守护的,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